魏麗婷
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迎接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素質教育的特點體現在“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我們要實現“兩全”目標就要始終如一地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推動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通過科學化、藝術化的教學策略落實推動素質教育。所以,課堂教學的質量如何,能否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全面性、個性化三大原則,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效果。近年來,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 注重情感交流,優化師生關系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主動學習的前提條件。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如果感情融洽,關系密切,學生就會愛聽這個老師的課,并對這門課產生興趣,如果課堂上枯燥乏味,死氣沉沉,學生毫無興趣。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教學有深厚的感情,而且要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樂于交談,幽默慈祥,創建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參與和大膽質疑,讓每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設置談笑風生而不乏嚴肅的情境,有爭議、有笑聲,并帶點游戲成分,學生會興致勃勃地暢所欲言,以飽滿的熱情學習語文。為此,我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傳給學生,把激勵留給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把信任的目光傳給每一位學生,把激勵性的評價送給每一位學生。對差生不歧視、不訓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倍加關心愛護,課堂上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反復誘導,啟發思維,稍有進步,就給予鼓勵。由于教師的感情投入,學生由過去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學得主動、輕松。
二 注重學生為主,優化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求知、積極探索、體驗成功的樂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當好導演,變教為引,變教為導,通過新穎的導入、恰當地提問、必要的講解、形象的演示、精致的板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當成主體,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做到人人參與,鼓勵人人都能大膽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由過去單一的提問變成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小組評議、教師或課代表總結。這樣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對后進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作文教學也從過去由學生寫教師改,變成學生自改、互改、集體評論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由原來怕寫作文變成現在愛寫作文,從綴詞成句到描寫片斷再到整篇文章,從如何開頭到怎么結尾,再到中間銜接、過渡,異彩紛呈,學生作文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 注重多法配合,優化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方法會變得高度有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需要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和緊密配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往往不可采取絕對或單一的教學方法,這樣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產生厭倦,而應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互相滲透、互相融通補充的合力,進而產生整體效應。比如:許多學生對學習議論文感到枯燥,沒意思。教師可先介紹一下文章有關背景,讓學生想想:在那種情況下,會有什么意見和想法?等學生經過一番思索之后,再引導學生講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將課文中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如:在朗讀訓練方面可靈活采用范讀指導法、提示朗讀法、朗讀議論法等。在訓練方式上,可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朗讀水平,采取個別讀、齊讀、自由讀、領讀、接讀、分角色讀等穿插進行,以起到互補作用,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優化組合”的原則,做到教學方法穩中有變,變中求活。講授與談話、討論、演示、實驗、練習等多法配套,并開設了說話訓練、朗讀比賽、演講比賽等多項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獲得了素質的全面提高,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為他們學好其他科目和今后走向社會打下了扎實的語言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注重以學生為主,注重多種教法的配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努力為他們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教師都能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加強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為推動素質教育為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