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平
用創新教育的標準衡量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僵化。首先是教學內容僵化,幾十年基本圍繞著那些文章做那些練習題。其次是教學方法僵化,許多教師習慣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并把它固化為“模式”。僵化導致師生思維定勢的滋長,不利于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本人在語文閱讀課上嘗試“散文式”教學法,目的是克服僵化。這種教學法把語文閱讀課教學當做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來完成。“形散”就是在教學中突破文本框架和教法框架,力求教學視野開闊,教學過程豐富且有起伏,為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發展拓展廣闊的空間;“神聚”則是強調教學目的、重點、難點的實質性落實。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一 放開法
這是“散文式”閱讀教學法的“形散”工夫,它追求從教學內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放開。
1.教學內容的放開
包括縱向向學生學過的全部知識開放,橫向向各門學科、向社會開放。只有實現從蛀書蟲的小天地向廣袤的宇宙大空間過渡,學生的創新才會獲得不竭的源頭活水。或許有人擔心這是“拉郎配”,其實不然,教材所選文章既是整個語文知識體系的有機一環,也是作者們觀察社會、體驗人生后得出的一份份心得報告,我們所做的不過是“還原”。
2.教法的放開
“散文式”教學法理智地意識到傳統教學法各有長短,必須綜合運籌,才可能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別,多角度、全方位地開發學生的情智資源,為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架設四通八達的“導水渠”。
例如,《雷雨》第二幕,我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環節:(1)由熟悉《雷雨》的學生概述全劇劇情。(2)學生就教材質疑并展開討論,包括兩個核心問題:周樸園當年與侍萍如果是戀愛關系,我們又會如何評價他?侍萍、祥林嫂、竇娥三個形象有何異同?(3)把第二幕分成三個小場次,讓學生上臺表演。(4)未上臺的學生分成四個專項評判小組,分別評出最佳語言獎、最富表情獎、動作最棒獎、協作成功獎,并闡述理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不但內容拓得開,而且在教學方法上包括了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也隱約有“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法的影子。可見“散文式”閱讀教學法不是對以往教法的徹底否定,而是綜合運籌。惟其如此,創新教育才能整體性、實質性地展開。
二 收攏法
“放開法”克服僵化,拓展思維空間以求創新。但又不能一味求新奇,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也需要系統性。所以我們要講“收攏法”,在“神聚”上下工夫。
1.設問導疑
疑問是創造性思維的開始。教師必須事先針對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設計一些問題,啟動、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是設問導疑。這種“問”,首先,必須富有啟發性,能引出學生更多的疑問,觸發學生去發現問題、提煉問題;其次,問題的設計必須貫徹少而精的原則。
我在布置預習《(雙調)大德歌·冬景》時只提了一個要求:尋找讀過的寫雪名篇,通過比較預習課文。上課時,多數學生帶來三篇寫雪的詩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柳宗元的《江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學生們發現:同時寫雪,但它們刻畫的意境、流露的心緒、表現的審美觀形態及至語言風格都有差別。這就為學生尋疑點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疑問源源不斷地來了,但又都不離《冬景》這個“神”。
2.追蹤“熱點”、巧置“冷門”
傳統教學法總是預先設定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實際情況是:目的和重點可以設定,但難點往往無法準確定位。因為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情緒、學習環境等因素均可能會使學生學習的難點產生強勢移位。“散文式”閱讀教學就是要撤掉教師的主觀難點,充分尊重和照顧學生自身存在的難點。多數學生的難點我們稱之為“熱點”,對這些熱點的追蹤解決,就形成了收攏的主線。因為這些熱點實質上是學生最大的疑點,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瓶頸。
當然,一味追蹤學生的熱點,我們就會喪失教學的主導權,教學過程就會滑入無緒狀態,甚至離題萬里。所以,為保證教學目的、教學重點的落實,我們還要巧置“冷門”遏制“過熱”。例如,熟悉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情節后,有學生說:“這故事很容易編,沒什么稀奇”。許多學生也以金庸、瓊瑤的小說為例,證明《水滸傳》比不上它們曲折有趣。面對紛紛然的課堂,我問學生:“為什么林沖關廟門拾一塊大石頭,而不是用門閂?”這樣的問題出乎學生的意料。經過討論,他們知道:這大石頭是“減速器”,它緩滯了林沖出門的速度,讓他有可能明白真相。我進一步點撥說:“偉大的作家往往能夠于細微處顯功力。小說情節不是曲折就好,而應該曲折得有致、有理,就像《水滸傳》這樣。”一番分析使學生對課文刮目相看,鉆研的興趣自然提高了。這就是“冷門”的妙用。
設問導疑、追蹤“熱點”和巧置“冷門”交互使用,使整個教學過程既充滿隨機性,懸念層出、高潮迭起,又始終收放自如,不離中的。這是“散文式”閱讀教學法落實創新教育的重要保證。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