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麗
【摘要】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然。數學教育在新世紀的競爭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特點和作用,實現數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是新世紀探索的主題,數學教育為學科綜合、學科滲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關鍵詞】中學數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45-01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的一切深刻變革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的教育。如何搞好素質教育,寓素質教育于數學教學之中,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一項極為迫切的重要任務。
中學生(包括初、高中學生)正處在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刻,在諸多教育中,必須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數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認識現實問題,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對數學中的素質教育作些探討:
一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如指南針、造紙、活字印刷、地動儀、天壇回音壁、“魔方陣”等,凝結著人民的智慧,教師可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的中外數學家和科學家的故事,如劉徽的《割圓術》、祖沖之的《圓周率》、畢達哥拉斯的用瓷磚鋪地、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十個公理解決了千百個幾何實際問題、笛卡兒的《平面解釋幾何》的創立。恩格斯高度評價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的了。”華羅庚教授認為在《天才在于勤奮,聰明在于積累》中,精彩地描述了數學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方面的應用,以激勵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向學生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邁向現代工農業、科技、國防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特別是科技領域中很多已接近、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如衛星發射;返回衛星;長征系列火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功對撞;“銀河”百億次計算機的研制成功等,都是經過數學精辟的論證和實驗才能獲得成功的。
二 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
數學素質教育要把科學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結合起來,構成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綜合能力是數學素質最基本的要素,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
1.改革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過去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機械識記,忽略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素質教育應加強數學概念和數學命題的教學,注重概念形成過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過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力求精講、講透、講活,使學生在掌握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
2.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時,首先,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把藏在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顯示出來,使之明朗化,才能通過知識傳授過程達到思想方法教學的目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應與知識教學、學生認識水平相適應。其次,要加強數學基本方法的教學,如配方法、待定系數法、分解與合成法、恒等與變換法、對稱法、判別式法、伸縮法、映射反演方法等。再次,要加強數學思維方法和邏輯方法的教學,在諸多的思維能力中,大綱突出邏輯思維能力,中學數學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推理,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3.加強數學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培養能力要指導學生學法相結合,老師要發現和總結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練后反思、建立“錯題檔案”或“備忘錄”等良好的習慣,使學生會自我探索知識、自我糾正錯誤、自己彌補知識漏洞等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方法。數學能力主要是計算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判斷推理論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數學與再創造能力;變量分析構造數學模型的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面向現代需要和未來發展信息網絡的科技趨向的能力。
三 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教學過程既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中要以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做到發展智力、發展能力并舉,教師要樹立平等、民主的思想,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培養和愛護他們的自尊心、人格和感情,要真誠地為學生服務,多征求學生的意見,盡量滿足學生學習心理上的需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要面向全體學生,愛護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要幫助學生消除困擾,培養學生興趣,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 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
數學的作圖、心算、口算和計算器等都是數學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現實的生產、生活流通到科學研究中心的實際問題再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達到問題解決,形成數學模型的技能。通過自身的實際操作不但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觀察和思維能力,而且能培養科學的態度和操作的技能,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技術工人,其敏銳的觀察力、高超的技術和方法,都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反復實踐、反復失敗中得到的,只有親自動手,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因此要通過學生實驗活動課和興趣小組等多渠道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
總之,在數學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既需要轉變和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