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瓊
在人的一生中,許多人都曾經經歷過數學課堂,然而留給其中一些人的回憶總是敬畏多于快樂。那兒有許多推理,有做不盡的試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靈動起來呢?
一 努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在課堂中創設“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一開始我便為學生設計摸彩球游戲,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讓學生逐一去摸,并統計結果。接著追問學生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學生便展開熱烈的討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也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去探究統計的共同特征。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優質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
二 師生雙邊活動實行民主教學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40多根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小棒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也有亂分的。再讓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三 動手實踐讓學生提高認識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四 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如我班一名男生,數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很要面子,別人幫助他他還不愿意,認為很沒面子。問他懂了嗎,都說懂了,但作業往往是錯的,看得出做作業時很急躁。我從寫字開始,要求他把字寫端正,允許作業少做,要求做一題對一題,不會做的重新做,做對了繼續,讓他認識到自己也能做對,慢慢地樹立其學習信心,發現優點及時大力地表揚,使他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認識到學習需要腳踏實一步一步來,不能有任何虛假的行為。漸漸地,字寫端正了,成績也提高了,學習數學更有信心了。
五 讓學生在激勵中成長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補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創造、創新的火花才能迸發。如,在一次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花”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就會進一步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數學是一門藝術,課程改革任重道遠。課改需要我們實踐,學生需要我們啟發。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