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葉
【摘要】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咨詢師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通過邏輯思辨的途徑,憑借理性分析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觀念,幫助求助者克服情緒困擾,促進其人格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技師學生情緒困擾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76-02
一 案例資料
李×,男,17歲,徐州技師學院高職班學生。身高1.75米,體態正常,無重大疾病歷史。家庭和睦,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家庭成員:父母、姐姐哥哥,父母是農民,勤勞、善良;姐姐是在校大學生,學習認真刻苦;哥哥是高中生,學習成績優異。李×一直隨父母生活,學習勤奮,性格溫順,傾于內向,自尊心強,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
二 求助者自述
一個月前的一天,我在208宿舍門前拾到一把鑰匙,心想是不是208宿舍同學丟的,就順手把鑰匙插進了208房鎖,果然房門被打開,我很高興以為找到失主了。身后卻傳來:“你怎么把我們房間打開了?”原來208宿舍的同學回來了,沒等我解釋,他們就質問:“你哪來的鑰匙?”“你怎么能隨便打開別人的房門呢?”當我告訴他們鑰匙是我在門口撿到的,試開果然打開房門時,不僅沒有得到感謝,反而受到更多的攻擊:“隨便開人家的門是不對的。”“要不是我們及時趕到,誰知道你會不會拿我們的東西?”我無地自容地跑回宿舍,自以為宿舍的同學能理解我,沒想到他們卻說我多管閑事。我感到很委屈,我怎樣才能讓他們相信我真的沒有想拿他們東西的意思呢?從那以后我上課經常開小差,吃飯不香,睡覺不實,和同學們在一起也快樂不起來,老想著他們會怎么看待我,我真不知道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三 咨詢師觀察、了解的情況
求助者一籌莫展,談話剛開始就流淚了,滿腹委屈。據其老師和同學反映,求助者是班干部,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前十名,和同學們相處融洽。但是,近期精神疲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交流減少,最近一次考試成績居班級第二十八名。
四 心理測驗結果
心理測驗的相關數據為SAS∶59,EPQ∶E40、N60、P40、L30。據此結果,可以判斷求助者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存在焦慮情緒。
五 評估與診斷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進行分析,該求助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定、有自知力,能夠主動就診,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對照癥狀學標準,求助者表現出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踏實、食欲下降。從嚴重程度看,求助者的反應僅局限于撿到鑰匙尋找失主的事件上,并未影響邏輯思維,無回避、泛化現象,未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從病程標準而言,病程僅為一個多月。綜合分析所獲資料,可以得出診斷結果:一般心理問題。
導致該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因素:(1)生物因素:該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較為敏感的階段;(2)社會因素:客觀上存在負性生活事件,即尋找鑰匙失主的行為沒有得到認可。同時,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未得到教師、同學的充分理解與關注。(3)心理原因:存在錯誤認知,“我試開門鎖是好意,同學應該認可我的想法和做法”;欠缺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未被理解時不知如何自處;被情緒困擾所糾纏,不能獨立解決;與老師、同學溝通不足;性格傾于內向。
六 咨詢目標的制定
近期目標:扭轉求助者的錯誤認知,調節其情緒,使其集中注意力,正常學習、飲食與睡眠。
最終目標:完善求助者個性,使其掌握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七 咨詢方案的制訂
1.咨詢的主要方法與原理
第一,主要咨詢方法。本案例采取的主要咨詢方法是合理情緒療法。依據是:求助者為青春期的學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速度相對于生理成長明顯緩慢,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社會經驗等都處于半成熟狀態。這一階段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往往由錯誤的認知和非理性觀念造成,他們尤為關注自身的人格和情緒特征,非常注重自己在朋友、同齡人群中的地位,渴望得到接納與尊重。否則,就會出現心理挫傷,產生焦慮、憤怒、抑郁等消極情緒。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思維與行為調整而改變錯誤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其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即是對存在情緒障礙的人實施再教育的過程,這是一種注重認知取向的方法,對年輕的治療更為有效。本案例中求助者為青年學生,情緒困擾屬一般心理問題,故適合采用合理情緒療法。
第二,運用的主要原理。合理情緒療法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通過邏輯思辨的途徑,借由理性分析改變導致情緒困擾的非理性觀念,建立起合理、正確的理性觀念,幫助求助者解決情緒、行為上的問題,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全面發展。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撿到一把鑰匙,為了尋找到房主而試開別人的房門,結果受到責備與質問,為此困惑不解,產生情緒困擾。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根據ABC理論指導求助者認識A、B、C之間的關系,使其結合自身問題進行分析,最終領會到情緒問題(C)并不是起源于試開房門沒被認可(A)這一事件,而是根源于求助者自身的錯誤認知,非理性的觀念(B)——“我是好意做好事,別人就應該認可、贊同我”。引導求助者與不合理觀念(B)辯論(D)——“難道僅僅因為我是好意做好事,就有理由要求同學們必須認可、贊同我的做法嗎?”“他們那樣對待我一定有他們的理由,我有什么權利要求他們必須按我的意愿行事?”等。使不合理觀念(B)轉變為合理的觀念(E)——“每一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對別人行事看法的權利,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等。最后通過自我分析報告(RSA)、合理情緒想象等技術幫助求助者建立正向目標、強化積極情緒。
2.心理咨詢規定的雙方責任、權利與義務(略)
3.咨詢時間與地點
每周一次,每次1~1.5小時,在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
八 咨詢過程
咨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診斷評估、關系建立;心理幫助;結束與鞏固。
第一次:2010年11月22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確定主要問題;探尋改變意愿;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會談、心理測驗、合理情緒療法(心理診斷階段)。
過程:第一,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第二,做SAS、EPQ心理測驗,將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第三,與求助者交談,記錄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找出與之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初步分析不合理觀念(B)。第四,確定求助者最急于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咨詢目標。第五,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解說關于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接受這種理論對自己情緒問題的解釋。
過程片段摘錄:
咨詢師:你覺得是什么原因使你處于目前這種情緒狀態呢?
求助者:好心做好事,撿到鑰匙找到了失主房間,可房主不僅不感激我,反而埋怨、懷疑、質問我……還有比這更讓人惱火的嗎?
咨詢師:這事我們稱之為誘發事件,但這可能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詢師:是你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人們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舉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走進宿舍發現你的水瓶被打碎了,你會怎么樣?
求助者:我一定非常氣憤,是誰干了壞事?
咨詢師:我告訴你,是你的室友在幫你打水時打碎的,現在他到超市給你買新的水瓶去了,你又會怎樣想?
求助者:噢……原來是這樣,他是幫我打水時不小心打碎的。
咨詢師:你還會對他感到憤怒嗎?
求助者:不會,倒覺得冤枉他了,心里很愧疚。
咨詢師:你看,同樣一件事情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不就是因為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嗎?
求助者:的確是這樣,看來我的問題的確是與我的想法有關,可我的想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呢?
咨詢師:這正是我們下一步所要分析的。
第六,布置作業:認識A、B、C之間的關系,結合自己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描述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找出與之相對應的誘發事件,尋找不合理觀念。
第二次:2010年11月29日。
目的:通過咨詢確立、加深互信關系;深入尋找、確認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使其在更深層面領會情緒問題的產生根源——所持的不合理觀念;運用與不合理觀念辯論的方法,使求助者初步修正非理性觀念。
方法:會談法、合理情緒療法(領悟階段、修通階段)。
過程:第一,檢查求助者作業情況,通過會談進一步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的觀念。第二,進一步解說ABC理論,使求助者在更深層面領會情緒問題與自身不合理觀念的關系。第三,圍繞求助者觀念的非理性特征,提出具有明顯挑戰性與質疑性的問題,進行辯論。
過程片段摘錄:
咨詢師:你拾到鑰匙試開房門卻被同學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你不希望它發生,這種想法是合理的,由此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時產生另外一些觀念,你能說說是什么嗎?
求助者:(沉默了一會)我認為208宿舍的同學和我的室友應該認可、贊同我的做法。
咨詢師:那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們必須這樣做呢?
求助者:因為我做了好事,幫他們撿回了鑰匙,他們應該感謝我。
咨詢師:為什么因為你做了好事,他們就必須感謝你呢?
求助者:這……難道他們那樣對我就有理嗎?
咨詢師:這不是有理沒理的問題,你可以希望他們認可你的做法,但你無法要求他們必須做到,事實也已經證明了。問題就出在你產生了這種必須的要求,而它又難以實現,所以你才像現在這樣。
求助者:如果我沒有這種要求,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但是我仍感到委屈。
咨詢師:我們來假設一種情況。假如你是208宿舍的同學,另一個同學撿到鑰匙試開你的房門,你會怎樣對待?你能做到認可、贊同,沒有其他想法嗎?
求助者:(沉默一會)可能我也會產生其他一些看法:“他怎么能隨便開別人的門呢?”
咨詢師:你看,我們都無法做到別人要求的事情,那么我們也就無權要求別人必須為我們做什么。
求助者:(沉默、點頭)我明白了,我之所以傷心、困擾,問題全在于我自己,在于我不合理的想法。
咨詢師:你能再說說你的哪些想法不合理嗎?
求助者:很顯然是我要求208宿舍的同學和我室友都贊同我的做法,這想法太絕對了,不合理。
咨詢師:很好!現在你已經明白,情緒困擾是因為你之前的想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你能用合理的觀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觀念嗎?
第四,布置作業:介紹合理的自我分析報告(RSA)結構,要求求助者按報告要求寫出ABCDE,找出可以代替不合理觀念B的合理觀念E。
第三次:2010年12月6日。
目的:使求助者進一步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代之以合理的觀念;鞏固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強化新的觀念,形成積極的情緒,樹立正向目標。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修正階段、再教育階段),包括自我分析報告、合理情緒想象技術的使用。
過程:第一,通過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了解求助者與不合理思想斗爭的情況。針對報告中的ABCDE(尤其是D與E)進行修正、引導,為求助者提供正確觀念。第二,讓求助者想象一個情境,在此情境之中,求助者按自己的意愿感覺和行動,從而形成積極的情緒。
過程片段摘錄(略)
九 咨詢效果評估
第一,求助者的自我評價。不再顧慮208宿舍的同學和室友的埋怨與指責,心情好,上課專心,與同學們交流開心,晚上睡覺踏實。
第二,老師的評價。李×已恢復到原來狀態,上課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主動發言,認真作業。
第三,同學的評價。李×現在和以前一樣快樂開心,和我們一起聊天、打球,很少有煩惱。
第四,咨詢師的評價。達到預期目標:李×已改正錯誤認知,學習專心、睡眠踏實,情緒困擾消失。期終考試,學科成績皆在80分以上,班級排名第十四名。
參考文獻
[1]郭念鋒主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 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