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霞

與去年相比,2012詩歌鑒賞題的主要特點體現在:
首先,作品集中在唐宋時期,金元詩歌、明清詩歌每年輪流出現。唐代以前的古詩以及元曲基本不選用。同學們在復習中應注意這一規律。
其次,所考內容集中在8大類。(1)思遠懷人,如課標卷晏幾道《思遠人》;(2)傷春惜別,如江西卷秦觀《江城子》;(3)羈旅愁情,如四川卷曹伯啟《子規》;(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楊萬里《最愛東山晴后雪》;(5)風物寫真,如上海卷張九齡《春江晚景》;(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北京卷金鑾《柳堤》;(7)邊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度破訥沙(其二)》;(8)閑適歸隱,如福建卷李綱《望江南》。其中考“托物寓意”的試題最多,同學們可在平時加強這類題型的訓練。
第三,今年高考對“煉字”的考查有所加強,如安徽卷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和“涌”二字的妙處,湖北卷要求對“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由此可見高考對語言考查的重視。
試題亮點分析
今年高考命題的主要亮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比較鑒賞,二是探究能力考查。
1 比較鑒賞
這類題型是近年來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現的一種新題型。這種考題,信息容量大,綜合檢測性強,能更準確地考查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
例7(2012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城子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縱使
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解析這道考題非常切合“回歸教材”的命題思想,務實教材基礎知識,是應對高考最好的策略。相同之處為:①寫出了愁之深廣綿長;②比喻手法及藝術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動形象。不同之處在于: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詞表現的是家國之愁,秦詞表達的是兒女之情,且秦詞愁情的程度比李詞有所加強;②表現手法:秦詞是對李詞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擬淚水,再以淚寫愁,寫法曲折。
2 探究能力考查
這是新課標考綱特意提出的一種能力層級,本是對文學類文本閱讀(小說、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來則移用到古代詩歌鑒賞題中。這一點非常值得同學們注意。
例2(2012北京卷)閱讀詩歌,完成試題。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請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
解析本題需要答出兩層次要點:1,任選上文一首詩或自選另一首詩,歸納概括出詩中的“景”和“理”分別是什么內容:2,在此基礎上分析“景”與“理”之間的邏輯聯系,為什么從這部分內容可以過渡到下一層意思。同學們需答全兩個層次,并且注意語言文字的流暢表述和層次感。字數需要達到要求。
詩歌鑒賞復習建議
根據高考命題所拆分出的幾大板塊,即意象類考題、情感觀點類考題、詞語賞析類考題、表達技巧類考題、探究類考題,同學們也可針對眭地分成若干個專題來復習。
1 意象(形象)。詩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這兩方面。鑒賞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分析判斷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還要判斷其社會意義。考查時通常設置這些問題:詩歌中描寫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點?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同學們要積累常見意象的含義,如送別類意象(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如楊柳、長亭、南浦、酒等;思鄉類意象(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如月亮、鴻雁、搗衣、雙鯉等:戰爭類意象(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如投筆、請纓、長城、樓蘭、關山、柳營、羌笛等。
第二,要善于分析情與景的關系,近年來,情景交融、虛與實考查較多。
2 情感觀點。這類題目無外乎要求分析歸納作者在詩歌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或者所寓含的人生哲理。
首先,要了解作家,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經歷和情感傾向,有助于理解詩歌。其次,把握時代,詩作寫于哪個時代,往往帶有哪一時代的印記。再次,解讀形象,即采用前文提到的方法,對詩作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可解讀出作者的情感觀點。第四,品味語言,看言語之間、字里行間,有沒有透露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如《春夜喜雨》《汾上驚秋》《望月懷遠》《閨怨》《書憤》《秋夜獨坐》《哭晁卿衡》《悲陳陶》《哀江頭》《恨別》《倦夜》等詩題中“喜”“驚”“懷”“怨”“憤”“獨”“哭”“悲”“哀”“恨”“倦”諸字。
3 詞語賞析。其方法在于,找出并研讀詩眼;從修辭角度,分析詞語的精妙之處;分析詩作的語言風格。
4 探究試題。這類考題開放性較強,言之成理即可。但要做到有理有據、言之鑿鑿,還是得以教材為本,通過上述幾個專題的復習打好詩歌鑒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