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
我媽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雖然她自認為學問做得不夠好,但那是她自己的謙虛,不管怎么說,她也算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了。一般人都會覺得,知識分子往往自視清高,看不起人,不易與人相處。但我從媽媽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種情況。
在我們家住的大院內,有一個收廢品的人。他看上去有50多歲的樣子。由于風吹日曬,面孔又黑又紅,皺紋密布,實際年齡其實看不出來了。在沒有廢品可收的時候,他就衣衫襤褸地蜷坐在石階上,以看過往的行人消磨時光。所有經過的人,或者根本不注意他,或者只是偶爾投去憐憫的目光。大多數人只是在忽然發現家里的“破爛”需要處理了,才想起他。
我的媽媽也在他這里賣過一次廢品。以后,每次路過石階時,就好像熟人似的會與那個叔叔(以前,我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稱呼的,因為我們都叫他“收破爛的”)打聲招呼,譬如:“還沒收攤呢!”他見了媽媽也常說聲“下班了?”雖然只是幾句極為簡單的寒暄話,但我發現,每次那個人的眼睛都會因為有人和他說話而發亮。當然,后來我懂了,這是人受到尊重的一種反應。
從媽媽和他的簡單對話中,我絲毫看不出媽媽對他的鄙視,一切都很自然。有時遇到刮風下雨,媽媽還給他個遮風擋雨的東西。春節前最后一次賣廢品時,媽媽還給了他一瓶酒。他對媽媽的感激,也只能體現在他收我們家的廢品時,總是上門服務,有時還多給幾毛錢(雖然現在沒有人會在乎幾毛錢)。比如,一大捆報紙應該給8.5元,他就說:“給您9元吧。”而媽媽自然不會收,總會說:“就給8元吧。”最有意思的是,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在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忽然看見他騎著那輛破三輪車幫助什么人干活。他興奮地和媽媽打招呼,沒有絲毫自卑;媽媽也大大方方地和他寒暄。我和爸爸都笑了,說人家以為你們真是朋友呢!媽媽說,怎么不可以真是朋友呢?
在媽媽的影響下,我對那些看門的大爺、修鞋的師傅、賣菜的大嬸都友好地打招呼。我學會了尊重。雖然處在社會的底層,但他們也是渴望尊重的。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他們遇到的困難和不公比我們多。如果社會再對他們看不起,再冷漠,再傷害,他們可能就會鋌而走險。人本來是生而平等的。但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們每個人應該努力消除社會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民主文明社會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尊重他人,才會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假期過完了。收破爛的叔叔也從老家回來了。我們又在往常那個石階旁見到了他,他滿面春風地對我們說:“假期過得好嗎?”我覺得心里暖暖的。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