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健康公平研究中心從1953年開始,對當年出生的1.4萬名瑞典孩子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這些孩子中,12歲至13歲時在學校里有很多伙伴、受同學歡迎的孩子,在成年后到醫院就診的頻率較那些不受歡迎、經常獨處的孩子要低很多。
并且,1973年至2003年的瑞典醫院病人記錄-也顯示,兒時孤獨的孩子長大后患病風險是那些受歡迎孩子的4倍。多項研究表明,孤獨的孩子比受歡迎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長期受冷落的孩子不僅身體健康欠佳,也容易產生精神問題,例如自虐甚至自殺傾向。
看來,讓孩子成為有好人緣、一個受歡迎的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
讀小學六年級的小東在學校人緣不好,每到下課鈴聲一響,同學們都玩得熱火朝天,唯獨他坐在座位上,要么看書,要么寫作業。既沒人邀他玩也沒人主動和他說話兒,小東整天就像個孤家寡人,但是他的內心很不平靜也很不好受,覺得被大家孤立了。他不明白,為什么有些同學人緣兒那么好,經常有一幫同學圍著他,而自己根本沒人理?他該怎么改變這種局面呢?
的確,在學校里像小東這樣心眼不壞但人際關系差的孩子為數不少。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孩子人緣好,誰都樂意與他交往;有的孩子人際關系卻不太理想,沒有誰愿意和他來往。而且,有的孩子雖然沒有同任何人紅過臉、吵過嘴,但他們很少會有人理會,就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
別人樂于接受并與之交往的人,心理學上稱為有“好人緣兒”。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受人歡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聽重于表達,尊重別人的隱私,謙虛有禮貌,善解人意,犯錯誤時勇于承認及坦誠道歉,不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不過分討好別人,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阻礙人際吸引的個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過于功利,過于依賴,以及妒忌心強、自卑、偏激、退縮、內向不合群、充滿敵意等。
那么,從心理學角度看,家長應在哪些方面引導小東來改進人際關系呢?
變被動為主動
造成這種冷淡的同學關系,最大的可能就是小東沒有積極、主動地團結同學。小東在和別的同學打交道過程中總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希望別的同學主動跟他好,主動邀他參加活動,這是一種消極的交際心態。
因此,家長應告訴小東:他首先可以和那些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或愛好的同學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這一點是很容易做到的。接下來,對大多數興趣并不相投的同學,小東也應該主動、積極地搞好關系。特別是班上一些生來膽小、害羞、易自卑、內向的同學,小東更要主動地團結他們,有好玩的大家一起玩,有好吃的大家一塊分享,有好的活動大家一起參加。在活動中大家就會得到鍛煉,慢慢變得開朗、大方起來。
尊重每個學
告訴孩子尊重每一個同學。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卑堰@條樸素哲理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可以說,如果小東處處尊重別人,得到的回報就是別人處處尊重他,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你自己。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山谷中,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鄙焦然貞骸澳愫?,你好。”如喊:“我恨你,我恨你?!辈挥谜f,山谷也喊道:“我恨你,我恨你。”
這就是“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在引導孩子幫助同學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幫助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同學產生久久的感動。特別是小東如果能做到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但能顯示出你的博大胸懷,而且還有助于“化敵為友”,為自己營造一個更為寬松的人際環境。
常懷感恩之心
讓孩子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生活在校園群體里的小東,總會有人為他擔心,替他著想。所以,告訴孩子在享受別人關愛時不要做“馬大哈”,應“堅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時時處處也想著別人,感激同學。因為有了感激,你才會成為一個好同學、好朋友。
尋找同學間的共鳴點
共鳴點有哪些呢?比如說:其他同學的正確觀點和行動、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取得友誼的共鳴點、支撐點。因此,小東應積極探尋自己與同學問的共鳴點,以共鳴點為橋梁,建立與同學問的穩固友誼。
江城贊美同學的長處
贊美是和諧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贊美之所以有這樣的功效,一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贊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在于其“贊”字,表明贊美者友好、熱情的待人態度。因此,家長應引導小東對于同學的成績與進步,要肯定,要贊揚,要鼓勵。當同學有值得褒獎之處,小東更應該亳不吝嗇地給予誠摯的贊許,以使得同學之間的交往變得和諧而溫馨。
勇于誠懇道歉
孩子們在一起時,有時候,一不小心,可能會弄壞同學心愛的玩具;由于欠考慮,可能會誤解別人的好意;自己一句無意的話,可能會大大傷害他人的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應督促小東及時真誠地道歉。這樣不僅可以彌補過失、化解矛盾,得到同學的諒解,而且還能促進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緩解彼此的關系。
當然,一下子讓孩子把上述方面融會貫通都做得很好并不容易,但只要家長督促孩子用心去做,盡力去做,孩子的人緣就會越做越好,孩了今后的人生也會更健康和幸福。
(章睿齊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