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暉
2012年7月31日,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對藥加鑫之父藥慶衛訴張顯名譽權糾紛一案進行公開宣判。一審判決被告張顯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刪除仍然保留在網頁上、其發表的有侵權內容的微博1條、博文2篇,并在其微博、博客上連續30日分別刊登致歉聲明向原告藥慶衛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支付原告藥慶衛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1元、公證費5960元。
事情源于,在藥家鑫案審理過程中和藥家鑫被執行死刑后,藥案被害人家屬的代理人張顯,通過其微博針對藥家鑫及其家人發布了一系列不當言論。張顯在其開設的多個微博、博客上捏造藥慶衛是“官僚”、“富商”等,并暗指藥家動用關系拖延、阻撓訴訟程序,張顯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性,煽動民眾對原告及家屬的敵視和仇恨。對于張顯的網絡不當言行,藥慶衛要求張顯賠禮道歉,但張顯在其微博中明確表示不道歉,并在其后的微博中屢屢用“殺人犯的父母”等詞匯對藥慶衛夫婦進行人身攻擊。為此,藥慶衛起訴至人民法院,要求張顯賠禮道歉。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了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利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除此之外,中國憲法、刑法都有相應的規定。其中觸犯刑律,有可能構成誹謗或侮辱罪。
因此,任何人對公民和法人的名譽不得損害。凡敗壞他人名譽,損害他人形象的行為,都是對名譽權的侵犯,行為人應負法律責任。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甚至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
隨著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盡情享受著網絡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但與此同時,相關的法律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網絡傳播而發生的名譽權侵權案件便擺到了我們的面前。盡管我們常說網絡是虛擬的空間,但是其中必然有對真實社會的反映,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還是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
所謂網絡名譽權即是在名譽權的概念前加上了“網絡”這兩個字,由于目前法律領域對網絡名譽權并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普遍認為所謂的網絡名譽權即是通過網絡這一媒體對他人的名譽權進行侵犯的行為。因為中國的法律對通過網絡侵犯他人名譽權并沒有很明確的規定,但網絡上侵權的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只是所使用的方式有所改變,使用了網絡這一媒體,所以就侵害名譽權來說,中國現行的保護名譽權的法律對于網絡名譽權侵權案件也是同樣適用的。
張顯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性,煽動民眾對藥慶衛及家屬的敵視和仇恨。對于張顯的網絡不當言行,已逾越公民代理范疇,其言論已對藥慶衛及家人造成極大傷害,并對藥家人的社會評價造成極大貶損。其利用微薄等方式進行的侵權,更是在國內造成了大規模的口水戰,影響面之廣公眾關注程度之深,可以說是近年來網絡侵權的典型案件。
網絡侵權一般要符合如下要件:侵權人通過網絡對特定民事主體實施了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侵權人在主觀上具有過錯、侵權人的行為造成危害結果、侵權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只有同時具備這四項條件,才能構成網絡名譽侵權。
張顯作為網絡實名認證的公眾人物,采用自行書寫或轉載他人博文、微博的形式對藥慶衛進行誹謗、侮辱及家庭情況失實性的描述。其行為主觀上具有對藥慶衛的名譽進行毀損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侵犯藥慶衛名譽權的行為,而且博文、微博一經發表,即被多人轉發、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人對藥慶衛的客觀評價,致使藥慶衛精神受到一定損害。因此,張顯應承擔相應的侵權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