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中


“鎮物”,顧名思義就是鎮邪之物。古人為了獲得長期的內心安寧,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經書、靈獸、牙角以及桃木等作為鎮物,反映出古人趨吉避害的一種心理。
《周易》與經書
民間俗信《周易》及一些經書、卦書等,有禳解災禍的能力。后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就有一條記汝南郡汝陽縣西門郵亭有鬼魅的事。古代郵亭就是驛站的接待所,是專門供旅行人歇宿的。傳說汝陽西門郵亭樓上有鬼不可住,住下的客人不是無故暴卒,就是嚇昏過去被削去發髻。后來有一位郅伯夷除去鬼怪,郵亭才得到安寧。應氏書里記載了他除怪的經過,郅伯夷在樓上誦讀《六甲》、《孝經》和《易經》,并最終得以除掉狐妖。這足以說明漢朝人認為經書有驅除妖魔鬼怪的作用。到了后代志怪小說里有很多故事,都是講故事主人翁夜半遇到縊鬼僵尸,手無寸鐵的書生惶恐急忙之中,拿起手邊的書就打過去,意想不到竟擊退鬼魅,仔細一看,才知道是《易經》。舊時常州一帶,曾經“男婦老幼,無論識字不識字,每出,咸挾一冊以自隨,居則懸于戶”。相傳走夜路若是遇到“鬼打墻”,只要一心虔誠誦心經或金剛咒,就可以“突圍”出去,平安到達目的地。明代筆記里記一位素不信佛的秀才外出訪友,吃過晚飯又談了好久才想起該回家了,誰想走到路上竟然遇上“鬼打墻”,轉了半天也出不去,焦急之時,忽然想起念心經驅鬼的事,他自己一句也不會,最熟的就是自幼誦習的《孝經》,于是澄念一心背誦《孝經》,果然在黑暗中慢慢地找到了大路。
靈獸的圖像
麒麟、鳳凰、獅子、老虎等靈獸的圖像,據說也有驅邪的能力。民間常常把這些動物的圖像貼在墻上、門上或用來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裝飾品,相信依靠這些獸類的保護就能夠免除災禍,使農作物不被禽獸糟蹋,給人們帶來好運氣。
在大門兩旁豎立石獅子以避災禍,更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獅子原產于非洲、西亞,體魄雄壯,頭大臉闊,雄獅頭披長長的鬣毛,很早就被人們視為猛獸的代表。我國不是獅子的原產地,古時稱獅子為“狻猊”,認為是西域的特產,能食虎豹,是百獸之王。佛教經典中有很多關于獅子的典故,如有的經典稱: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一般佛經都以獅子吼比喻佛祖講經,聲震世界。隨著佛教的傳入,具有法力的獅子形象也就逐漸為我國人民所熟悉,并普遍作為驅逐鬼怪、保佑平安的神獸。
雖然獅子因佛教傳入而從一種西域猛獸變為消除災禍的神獸,但是用石獅子守門卻是后來才有的風俗。中國古代門神大多是人神,畫在門板上或畫在元旦掛于門上的桃符板上。石獸在古代大多是守墓的,即所謂守“陰宅”的,佛教傳入后,才逐漸出現了畫獅子驅邪的桃符。宋朝人已經習慣在桃符上畫獅子的形象,下部書寫“左郁壘右神荼”,但當時還沒有用石獅子守門的習慣。唐宋官宦之家為表示門禁森嚴,喜歡用烏頭大門,兩側排列戟弋。到了元代,佛教進一步流行,而門口列戟的制度又被廢止,于是石頭雕刻的獅子逐漸成為官府衙署的大門點綴物。原來視石獸為守陰宅之物的傳統觀念逐漸淡薄,官宦之家也開始在門側布置石獅,取代原來只是春節才懸掛的桃符和門板上畫的門神。
牙齒與牛角
牙齒和牛角也是古代常見的驅逐鬼魅的鎮物。關于牙齒的寓意,《釋名·釋形體》曰:“齒,始也。”《爾雅·釋詁》曰:“齒,壽也。”《說文解字》段注曰:“兒齒齒落更生,壽征也。”這些訓詁學的解釋均把牙齒與人壽相聯,由小兒的換齒聯想到生命的再生,就文化信息而言,牙齒實已成為生命存在的象征。
牙齒作為生命之征可用于護身或護宅。梁代楊泉《物理論》曰:“夫齒者,年也,身之寶也。”此說基于齒生為生命旺盛的理解。《周禮·秋官·小司寇之職》曰:“自生齒,以上登于天府。”鄭注云:“人生齒而體備。”由于齒生則“體備”,并能“登于天府”,因此古時小兒多佩玉齒作為護身保齡的“身寶”,以祈長大成人。《禮·玉藻》曰:“佩玉有沖牙。”疏曰:“其形似牙也。”可見,牙形佩玉比后世長命鎖、長命索之類更古老。
順帶一提,佩“長命索”的習俗發端于漢代。最初,人們只是在端陽節時用五色絲線纏于兒童手臂上。長命索通常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編織而成。五色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認為其有神奇力量,后引申為可“鎖”住生命,保佑兒童健康。索上所墜飾物或鎖狀、或如意狀,中間多刻有“長命富貴”等吉利字語。
海南黎族中的侾人以狗牙為護身符,長掛胸前以保平安。羌族巫師“許”的猴皮帽上左右各掛獠牙以召神力。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的肯雅部落以野豬牙裝飾盛小孩的背簍,亦取護身避祟之義。這里,牙齒與生命通聯,是禳夭免死的信仰基礎。這一原始觀念在后世文化造物與文化行為中多有復現。
漢代風行齒牙頭麻鞋,近代小兒換牙時,有上牙床掉下的牙扔到床底下,從下牙床掉下的牙扔到屋頂上的習俗,都是以牙為“身之寶”,借取它護身、護床、護宅的法力。至于建筑物的牙形脊飾,如臺灣人所謂的“燕尾”形飾,江西民宅封火墻的牙背,都是牙文化的衍生物。此外,川滇地區有以門懸“吞口”的驅鬼習俗,“吞口”多雕畫出獠牙和利齒,它如同青海樂都縣翟曇寺護法殿殿門上露齒的人頭骨畫一樣,均以齒牙作鎮物以守門護宅。
古代銅鏡的背飾多見有密密匝匝的尖利齒牙,其義可從1985年寧夏同心縣出土的明代《太上靈寶補謝灶神經》中的“凈口神咒”里得到解釋。其咒曰:“羅千齒神,卻邪穢真。”由于銅鏡是婚禮啟用之物,而古代婚儀在新婦剛到夫家時需要“退煞”,因此齒紋銅鏡也是一種驅邪鎮物。
牛角主要用于鎮宅,乃因“角者,躍也。陽氣動躍。”角既為陽氣的象征,自可退避“陰氣賊害”的鬼祟。此外,牛為“土畜”,《賈子·胎教》曰:“牛者,中央之牲也。”而角能生長,角立牛頭即立于土上,故《漢書·律歷志》曰:“角為木。”《淮南子·天文訓》注曰:“角,木也。”由于建筑活動乃土木之興,牛角故成為土木的象征和護神。
牛為土屬,牛是大地的象征或大地的載體。《周禮·地官·大司徒》“奉牛牲”注云:“牛,能任載地類也。”在一些民族的神話中,牛是大地的支座。從實物看,河南安陽侯家莊西北崗出土的商代大理石雕雙獸紋案也是以牛為底座,表現牛的“載地”神功。由于角質堅硬,為“陽氣”之征,角能生長,蘊含“生命”,牛載大地,為“地府”神獸,故牛及其角被賦予了避兇免禍的作用。我國古代多以鐵牛御惡龍,防水患。在江蘇高郵城北馬棚灣運河邊留有康熙年間澆鑄的鐵牛,其銘文中有“惟金克木蛟龍藏,惟土質水龜蛇降”之句,亦點畫出免患的動因。牛能鎮水的俗語也見于域外,南太平洋拉尼西亞人將船帆制成牛角形,乃藉以禳除水怪,祈得海上平安。
由于角為鎮物、帶有陽氣,角還成為民間治病的巫藥。中古時期的敦煌人就以牛角骨燒灰醫治小兒的瘡癤。角的諸多靈性使其成為古代民間的吉祥圖飾,角與寶珠、方勝、玉磬、古錢、銀錠、珊瑚、如意合稱“八寶”,并被視作“富壽雙全”的吉兆用于銅鏡和建筑裝飾中。
桃木與桃符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已經采用桃枝、桃木驅邪避災,經常是用于殯葬、祭祀的場合。例如君主在赴臣下之喪、給臣下送葬之時,總要巫師們手持兵器,并且拿著桃枝編成的掃帚作出象征性的打掃模樣,表示已將不祥之氣掃除。還有的將桃枝插在門上,據說鬼魅極為害怕桃枝,再也不敢進門作祟。后來還有人采用梟桃御鬼,梟桃是一種歷冬不落的干桃,據說它能殺死各種惡鬼。
最遲到漢代,人們已經采用桃符驅邪避災。桃符當時稱作“桃印”,是用一塊長方形的桃木板片刻成的,上面還用彩色按照一定的格式畫上符號,寫上咒語,在每年的仲夏即農歷的五月,掛于門上。據說是為了抑制所謂陰氣,有利于萬物的生長。
民間禳解災禍的鎮物多得舉不勝舉,不可能一一闡述。這些鎮物是民眾普遍的祈愿心理的凝聚體,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依然還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