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之
編者按:有人指出,傳銷就是以虛假的“發財機會”騙人上當,而最容易被騙進去的正是那些身處困境渴望改變命運的窮人。專門利用窮人渴望改變命運心理而設計的騙局,又豈止是傳銷?
解開“枷鎖”單靠官方增加投入還不夠,必須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讓窮人擁有和富人平等的發財機會。
事實上,每給弱勢者提供一個機會,也是給全社會創造一份財富。只有弱勢者擁有上升的機會,人民才有生生不息的動力,國家才能贏得更光明的未來。
窮人易陷入的三種“發財機會”陷阱
買彩票
買彩票不是發財機會,這應該是句廢話。但實際情況是,有大把的中國窮人把買彩票當成了發財機會。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喜歡購買彩票的地區是西藏、云南、甘肅、寧夏,最不喜歡購買彩票的地區是上海、湖南、山東、江蘇。簡單來說,越是欠發達的地區,人們對彩票的興趣越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進行的一項調研表明,內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者,構成彩票的購買主力。一位“優秀投注站”的老板透露經驗,商場開在越繁華的地方越好,但彩票銷售點要開在“窮人扎堆”的地方才能賺錢。
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彩票事業研究中心李剛博士計算,2010年中國彩民人均購彩額達到1662元,占年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2.34%,而同期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和文化娛樂用品支出分別為872元和559元。
中國彩票事業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布調查結果:80%的被調查彩民認為自己沒有社會地位,處于社會底層,夢想通過中彩票一夜暴富。
顯然,各種數據共同指向一個結論:中國窮人愛買彩票,且愛大量買彩票,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并不是熱衷公益,而是把買彩票當成了發財機會。
炒股票
買股票就是在買公司,如果這家公司的價值很高而價格(即股價)很低,那么買進就能賺錢。巴菲特買中石油的股票,就是因為他估算中石油至少值1000億美元,而當時的市值僅為350億美元,所以就買了,思路很簡單。但不簡單的是如何把公司的價值估算準確,要估算準確一般得找自己熱悉的行業,對公司進行詳細了解和專業分析。
而中國股民大多數不是在買股票而是在炒股票。有調查顯示,七到八成的股民不看公司報表。
炒股票與買股票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賭博,是想從雜亂無章的漲跌中押寶,而后者是投資,是在按客觀規律辦事。
在這些“賭徒”中又以中低收入者為主。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的調查顯示,在所有投資者中,中低收入者占多數,81.16%月收入在6000元之下,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人反而炒股的很少。
做傳銷
盡管我們對當前一些公司打著合法的幌子搞傳銷心知肚明,但我們還是低估了傳銷泛濫的程度。如今中小公司打著合法的幌子搞傳銷可謂遍地開花,而且金字塔騙術也遠不只是在日用、保健、保險幾個行業作祟。
不消說,陷入傳銷騙局的又是以求職無門者、想“翻身”的窮人、渴望躋身“上流”的中等收入者為主。
三種“發財機會”的通用騙術
樹“榜樣”
為了讓這些“發財機會”看起來真實,必須宣傳突顯那些“成功者”。以彩票為例,彩票發行和銷售機構會利用這些手段:一、在媒體上投放軟文廣告,“報道”那些讓人垂涎的“中彩故事”;二、相繼曝出天文數字的大獎。
這兩招和傳銷的宣傳手段如出一轍:渲染優秀傳銷員如何“咸魚翻身”、怎樣脫離底層過上上流生活,而講師們上臺都會吹噓自己“月入XX萬元”。
當然炒股也不例外,我們對股市中那些“民間股神”的故事聽得還少嗎?
吹“技術”
彩票的中獎號碼、股票的短期走勢,都是無規律的,但騙局的設計者們偏偏聲稱自己掌握了某種“先進技術”,可以找到某種“規律”,因而能“預測”機會所在。彩市的“本期雙色球號碼預測與分析彩民需關注偶數走強”這類信息和股市的“周二操作策略注意分時線的上升趨勢”這類信息是一路貨色,雖然看起來很“技術流”,但和古老的算命跳大神沒有本質區別。
用“政策”
如果你比較堅信客觀規律,騙子們也有辦法說動你。他們的手段就是明示或暗示自己有關系、有路子,“預測專家”和“帶頭大哥”會標榜“內部消息”,而“傳銷老師”會出示大領導的視察、接見、合影照片??傊屇阆嘈鸥易呔褪歉?,跟政府走還能吃虧?
給窮人一個真正的“發財機會”
入夜的北京“中央商務區”,燈火輝煌。而在毗鄰的河北省,就有2000多個貧困村,那里的村民大多剛過溫飽線。
中國過去30多年間取得的經濟成就可謂非凡,然而,與此同生的社會兩極分化亦不容小覷。前不久,一場“貧窮是否會遺傳”的討論席卷了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在中國近2億農民工中,二代農民工已占到近一半。由于薪酬長期徘徊在較低水平,社會保障制度對他們的覆蓋面極為有限,他們與父輩一樣,出大力、流大汗,拿著微薄的收入。所不同的是,隨著城市門檻的不斷提高,他們扎根城市的可能性更渺茫,改善生活的空間更小。
社會中存在弱勢群體在所難免,可以避免的是貧富差距的拉大和窮人不能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對于中國來說,改善弱勢群體的生存生態,為各階層人提供更多流動機會和更大上升空間已非常迫切。
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曾說:“如果我們把給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機會給予窮人的話,他們是能夠擺脫貧困的。我們必須去做的只是解開我們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而已。”
日本從1960年池田內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起,到1967年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3年時又增加兩倍。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由此奠定,從制造大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事實上,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起飛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但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類似的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使部分國民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并留下種種后遺癥。
給窮人“發財機會”要落實到藏富于民與財富公正分配上
必要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必要的社會保障,窮人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整個社會就失去活力,經濟發展也失去長期的動力。
社?;鹛澘諊乐貛缀跏鞘澜绺鲊ú?,富若美、歐、日都在為此頭疼,何況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但中國社保基金虧空巨大(官方公布數據為7200億人民幣),個人養老金賬戶空賬運行嚴重。同時,中國的教育支出只占GDP的3%,許多發展中國家已達到5%左右。
社保基金的解決主要依靠財政支持與國企分紅。一是加大中央和省一級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以下核心公共服務應建立最低國家標準: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衛生醫療設施、基本失業補助金和養老保險以及農村地區基本的公共設施服務。二是國企分紅投入社會保障體系。這樣可使政府教育、醫療、社保相關支出大幅增長,對當前財富分配的失衡能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
要杜絕國企利益集團化,必須把對國企領導的考核與控制落到實處,明晰監督主體,界定監督職權,嚴刑峻法,并通過司法、人大等機構對其進行嚴格監督。
腐敗與社會、經濟嚴重不平等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在腐敗盛行的環境下,人們積累財富和獲得收入的機會極不均等,窮人很難接受困苦的現實,富人收入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
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夫指出,相對剝奪感會使一些人的反社會傾向變得相當明顯,它是社會不滿和社會動蕩的重要源泉。如果人們都覺得只有腐敗或心黑膽大的人才能富起來,人們就會懷疑其純潔性,而不是視之為值得尊敬的成功人士。
那么,發展中國家如何避免這個惡性循環?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聯合報告中,為發展中國家開出“藥方”,認為主要包括增強社會的透明度;確立公正、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制度等。
(綜合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南方都市報》、《揚子晚報》,呂麗妮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