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瑪麗
摘 要 第二語言的學習不僅是21世紀個體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教育領域的學科整合,學科領域的學科交叉,使得我們必須結合多種理論來看待英語教育理論,認識英語學習的本質規律。文章主張通過語言大信息量輸入,強調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小學生習得語言的能力,在大量的語言輸入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應用語言,從而掌握語言。
關鍵詞 信息輸入 語用水平 二外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Increase Language Information Input,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Language Use
LIU Mali
(Changping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Beijing 102200)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task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t's also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Field of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we need to look at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theory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learning, the nature of law. In recent years, I have proposed the language of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put, with emphasis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apacity of language to give full pla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pupil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put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language, in order to master the language.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put; level of language us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改革綱要及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許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轉化為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是取得本次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同時,這又是一個難點。新時期的教研員應該是教育科學的實踐者,教育實踐的理論解說者;教研員還應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者、傳播者。課改是社會整體改革的一部分,我們要用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課改,依據科學科理論來指導課改,踏踏實實的研究課改,用素質教育的結果來體現課改。
1 問題提出的背景
本區使用21世紀小學英語實驗教材(北師大版)。在實施課程改革和試驗教材劃時代的工程中,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新理念、新課標的理解,帶領試驗教師實施運用“活動型”的教學途徑引導一年級學生運用語言,為學生創造學習的空間。課改試驗在課堂教學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一些監測、評價及抽測的形式下,當時部分教師最突出的傾向是把語言看成是“知識”,語言學習的過程成了“規律理解和記憶”的過程。接觸語言的量十分有限,效率低下。由于教材語言的量影響了輸入的質量,首先,很大程度上輸入的“真實性”被削弱。大多數原文素材需經過改寫來刪除教學大綱規定以外的詞匯。報刊雜志、廣告說明等真實語言材料難以出現于教科書中。第二,題材較為狹窄。大部分的課文以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為背景,語言活動環境多為本國,因而一些課文的語言顯得不夠自然、地道。第三,由于教材設計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教授語言(而非傳遞信息),導致輸入的內容在信息量、知識性、趣味性上都顯得不夠。第四,由于輸入量的限制,使得教材缺乏足夠的彈性,不能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學生進入二年級、三年級時,由于教學內容的增多,語言難度的增大,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最后學生只能讀故事,不能描述故事和創編故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交際活動中流暢、得體、正確地使用英語。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對新一、二年級英語課堂教學實施大信息量輸入的教學方式,讓低年級階段的學生積累語言,并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挖掘一些基礎較好、學有余力學生的內在機制和智力潛能,為學生升入高一年級鋪墊語言基礎,降低學生學習教材的難度,指導教師重視學生對語言本身學習和語言功能運用。
2 研究方法和過程(研究主體以本區低年級為研究對象)
2.1 借助音像、錄音等資料,培養學生視聽、說等接收信息的興趣
以教材中每個單元為階段(約15天的教學時間),通過課外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豐富化的故事、韻文、歌曲、詩歌、對話等諸多便于“大量語言輸入”的形式,以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豐富教學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實用性、交際性的報紙、光盤、錄音、錄像等形式,切實適應于低年級階段性的教學目標。教師選擇的材料要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與教材內容相符的信息,注意英語文化思維訓練,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英語表達。讓學生在這些較自然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興趣。
2.2 課堂教學圍繞大信息量輸入理念,引導學生語言生成
教師要堅持“聽說領先,認讀培養,學以致用”和“大量輸入,交際輸出”的教學原則,堅持“歌曲熱身,故事引入,中操調節,游戲貫穿”的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教學方法研究,樹立“精品課”意識,強調學生學以致用,重視英語交際實踐,反對強調學生及時反饋,忌追求學生表演效果。
2.2.1 大信息量輸入與詞匯教學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國外的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逐漸地從孤立的、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將語言教學與內容教學相結合,出現了“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這里筆者運用大信息量教學理念為學生講解他們感興趣的非學科內容。課例一:一年級Unit 7 Animals(北師大版),在講授lion一詞時,筆者用簡單的英語向學生介紹雌雄獅子的區別和獅子生活的環境。課例二:一年級Unit 10 Family (北師大版),我用英語講解 couple 一詞,讓學生感知家庭的產生。
2.2.2 大信息量輸入與故事教學
為什么許多教材編者能夠以學生的興趣點——故事入手,擇為教學內容呢?因為國內外的語言教學實踐證明,聽故事和講故事對兒童學習外語非常有效。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聽力和口語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什么故事教學是現在教學的難點,因為在低年級沒有給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輸入,所以學生進入故事學習時,他們不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來表達(輸出)故事中所蘊含的豐富語言。近兩年筆者運用大信息量輸入于故事教學中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二年級Unit 10 What color is it?(北師大版)運用大信息量的理念在故事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激發學生語言的輸出。
2.3 圍繞大信息量輸入及輸出理念,組織低年級學生英語歌曲、韻文、故事演繹活動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是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了驗證自己二年實施英語大信息量輸入的教學效果,幾年來根據低年級小學生好動、好唱、善于表演等心理特點,為低年級小學生搭建了語言信息輸出及運用的平臺,成功地舉辦了一二年級英語歌曲、韻文、故事演繹活動(匯演內容的選擇以教材為主,一年級歌曲、歌謠演繹,二年級故事演繹);通過匯演,教師們也能夠在教學方面取長補短,為學生語言的靈活運用完善自己的教學。通過匯演宣傳了英語學科大信息量輸入及輸出的教學理念,使社會、學校和家長對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及重視。
基礎教育階段低年級英語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游戲、做動作、做事情、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歌謠、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每年6月筆者對全區小學進行英語口語抽測,其目的是給教師們在低年級英語大信息量輸入教學理念的一定導向性。讓教師清楚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避免教師重視卷面考試,而忽視學生在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提醒教師測試時注意情感態度、測試程序、方式方法等諸多因素,要讓學生感覺他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中與一位親切的朋友進行英語說、唱、玩、演活動。
3 結語
綜上所述,從學生習得語言的規律來研究,語言信息輸入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英語教研員,要以語言本身學習和語言功能運用為研究核心,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為己任,指導大信息輸入的促進者——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以提高小學生語言輸入的質和量為目標,做出不懈的努力,這樣,小學生的語用能力一定會得到切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