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獻
【摘要】外語詞在新聞媒體中的使用一直存在爭議。從現實看,簡單地屏蔽外語詞并不是有效的手段。國家應該給出一個指導性原則,讓不同的媒體根據各自的實際加以規范。
【關鍵詞】外語詞;新聞媒體;使用原則
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對各廣播影視機構下發了一份通知,要求在非外語頻道,播音員主持人在口播新聞、采訪、影視記錄字幕等方面,不準使用外語以及外語縮略詞,這在業界和學界引發熱議,大家的觀點普遍傾向于反對“一刀切”式的禁止。其實,這個禁令是有法規依據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無獨有偶,在紙質媒體行業也有同樣的規定。2006年出臺的《報紙出版管理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報紙出版質量須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報紙使用語言文字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后來,新聞出版總署又下發通知,進一步規范出版物的文字: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
這些規定的效果如何?看看近年發展勢頭強勁的《河南商報》的標題便可窺見一斑。僅在2011年12月7日一期的《河南商報》版面上,就能找到以下標題:
《鄭州BRT要擴容》(A1版)、《Hello“焦桐”》(A06版)、《農業路上BRT要向東西延伸》(A14版)、《Hold不住了》(B02版)、《ED分型而治 讓男人Hold住幸福》(A13版)、《輸出功率達430hp的全新保時捷Gran Turismo,配四輪驅動及運動型底盤(引題),Panamera GTS:四門跑車蓄勢待發,續寫傳奇(主題)》(C06版)、《首付7萬CBD旁住兩房》(B16版)。
盡管我們不是對這些外語詞都能明白,但是并沒感到有什么不妥。相反,這些外語詞的使用,不僅讓人感到新鮮,還能起到調節語言風格、增添語言趣味的作用。
傳播的語境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某個規定就能改變的。既然“禁止”手段不是一個規范外語詞使用的良方,我們不妨給媒體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指導性原則,對它們使用外語詞加以規范,從而使漢語言在有序的框架內服務社會。
外語詞在中國的使用
所謂外語詞,即英語單詞或者英語短語的縮寫或簡稱,如“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媒體常用縮略詞WTO表示,“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總是用GDP表示。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外語詞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在中國,外語詞的使用也屢見不鮮。如使用AM代表上午時間,MTV代表視頻音樂,PRC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等。
作為輿論的引導者,新聞媒體成為使用外語詞的主要陣地。在一些稍具專業性的書刊以及面向普通受眾的報紙、期刊中,GDP、ATM、BBC、TV、CD、DNA、DVD、E-mail等之類的縮略詞令讀者目不暇接,電視網絡中的此類外語詞也時有出現。外語詞的使用已經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了公眾的語言交流和溝通。
外語詞之所以能在中國頻繁使用且屢禁不止,是由其社會背景因素決定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對外開放的大氣候必然導致外來詞語涌入。在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中,近20年是我國歷史上對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經濟、文化和政治日趨國際化,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傳統文化受到猛烈沖擊,在這種大氣候下,外語詞大量地涌進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領域則不可避免。
其二,外語詞簡短易記,使用起來,提高了溝通效率,降低了溝通成本。如我們熟知的ATM,多數人不知道其全稱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因為其頻繁使用,就直接縮寫為ATM,意為自動柜員機。
其三,從受眾的角度來說,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使受眾素質普遍提高,愿意接受外來詞的群體在不斷增加。以前說起DIY,很多人不知道是Do It Yourself的縮寫,“自己動手做”的意思,在素質提高的情況下受眾普遍明白了其意義。
其四,對于媒體來說,在特定語境下使用外語詞能起到特殊的修辭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Hello“焦桐”》讓人對這一政治化的標志物產生了親切感;說房地產商“Hold不住了”,要降價售房,更是透出幽默和調侃。
其五,當前傳播媒介的多樣性,也為外語詞的廣泛使用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尤其是網絡環境下多媒體的融合,使傳播環境更呈現多樣性,這也為媒體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許多外語詞在這種語境下被有些媒體作為展現個性的一種方式大量使用。
新聞媒體中使用外語詞的原則
從上文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等因素相互影響,導致外語詞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大量涌現。我們在維護民族自尊和純潔語言文化的考慮的同時,也應該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對于大眾媒體使用外語詞的現象,應該采取一種客觀的態度。在這種“用”還是“不用”的選擇中,我們應該持辯證的態度。大眾媒體要依據具體的情況,如媒體種類、傳播對象、語境因素等,恰當地使用外語詞。據此,筆者對新聞媒體使用外語詞方面,提出了以下幾個原則:
(一)宏觀原則
“用”而不“濫”,即適度使用原則。在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紛紛“引進來”、“走出去”。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對于外語詞,新聞媒體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一概地排斥拒絕,應持有開放接納的態度,積極地“拿來”,妥善地使用。日本人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有些中國詞語,也直接被外國人信手拈來,納入外語詞匯系統之中,“孔夫子”被外國人直接譯為“Confucious”、“功夫”為“kongfu”、“麻將”為“mahjong”等。這種交流與影響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逆轉的趨勢。
但是必須注意,使用時需要有度。恰當適度地使用外語詞,能豐富信息,增加韻味,調節氣氛,起積極作用;如果不顧實際情況濫用,則會起消極作用。比如,有人引用這樣一段文字:“APEC記者招待會后,我約了STV的記者和一群MBA、MPA研究生朋友,討論中國加入WTO后IT業對GDP的影響。讀MBA的張小姐本來想去COM當CEO,但覺得IT業風險大,轉而想去Nike公司。讀MPA的李先生卻認為加入WTO后,CEO職能將大有改變。隨后大家相約關掉BP機,也不上Internet的QQ和BBS聊天,而是去了KTV唱卡拉OK……”這段話里的外語詞無論是否縮寫,對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但是總給人一種堆砌賣弄之感,令人生厭。
規范化使用。在信息化時代,外語詞的使用增加了漢語本土的詞匯量,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克服了漢語在表達某類新事物上的缺陷。外語詞的使用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溝通交流的便利,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但近年來,由于網絡文化的影響,外語詞的使用呈泛濫化趨勢,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生僻的外語詞,讓人看后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因此對大眾傳媒語言進行規范化使用已經刻不容緩,勢在必行。這個規范化,就包括對外語詞選擇性地吸收、進行本土化的規范。對于一些已經植根于受眾腦海中的約定俗成的外語詞,如ATM、NBA、GDP、WTO等,應該明確其意義,合理使用。對于一些不常見的外語詞,應該加以注釋說明。如果無法找到合適的詞匯來進行表達,必須要使用外語或外語詞時,應遵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在這些詞后面標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釋義,以利于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傳達交流信息。
(二)微觀原則
“慣用性”原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外語詞,在報刊書面語言和廣播電視有聲語言中出現,意思應該很明確,易于公眾理解。應該盡量使用那些慣用性的公眾熟知的縮略詞。如發個E-mail、看個KTV、了解一下GDP,此類外語詞簡單且易于理解,便于公眾交流。如果是一些公眾不熟悉的外語詞,直接使用可能會讓人產生辨識障礙(聽不懂、看不懂、費解、產生歧義),就應該慎重對待。
“特定語境”原則。語境指使用語言時的環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語境指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后語所形成的語言環境;廣義語境是指言語表達時的具體環境(既可指具體場合,也可指社會環境)。一個外語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里需要注意:一是具有多種含義的外語詞的使用。如AM,在介紹時間的情境下就是上午的意思,但在廣播技術上就是調頻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傳播場合的特殊性。一般來說,在專業性強的刊物上,可以大量使用專業性的外語詞,但是對于大眾媒體,以少用或者不用為宜;如果無法避免,最好注釋一下。在比較嚴肅的節目中,比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最好不用或少用外語縮略詞,而在通俗活潑的娛樂類節目中,可以適當使用些,以達到特殊的傳播效果。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周星馳電影中有一句經典臺詞——“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就給人一種詼諧搞笑的感覺。另外網絡上流行的一些外語縮略詞,如用縮寫CU替代See You(再見)、IC替代I See(我明白了)、GG表示“哥哥”、MM表示“妹妹、美眉”等,也能起到增加趣味性的作用。
“注釋”原則。對于下列情況,適用于這一原則:
首先,對于生冷的外語詞。如果外語詞使用頻率不高,公眾不是普遍熟知,新聞媒體在使用時要加以注釋說明。比如APEC,是Asian-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縮寫,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注釋說明,方便受眾理解。
其次,對于多義性外語縮略詞。比如BBS,既可以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縮寫,意思是公告牌系統或電子公告板,也是英語Bronze Bauhinia Star的縮寫,意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另外還是游戲《王國之心夢中降生》等的縮寫。這類多義外語詞,在有些場合使用時為了避免產生歧義,注釋是很有必要的。
“媒體差異性對待”原則。媒體是將信息傳播給大眾的工具,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中介物,又稱媒介(MEDIUM)。一般分為三大類: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和視聽兩用媒體。以報紙、雜志為主的視覺媒體,因為注釋方便,加之沒有閱讀時間限制,有效時間長,可以適當使用外語詞,受眾有充足的時間去弄清楚其意義,但對于陌生的和容易產生歧義的詞盡量還是應該注釋說明;而以廣播為主的聽覺媒體和以電視為主的視聽媒體,受眾被動接受宣傳內容,錯過播放時間,不能再重復收聽或觀看播出的信息。另外,主持人不方便口播注釋,故此類視聽媒體不宜使用較生僻的或者容易產生歧義的外語詞,應盡可能少用或不用。作為視聽網絡媒體,其宣傳的可重復性和可檢索性決定了其可以大量使用外語詞。網絡媒體被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媒體可以將文字、聲音、畫面完美結合之后供受眾直接檢索,反復觀看。只要具備上網條件,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隨時上網閱讀瀏覽,這是傳統視聽兩用媒體無法比擬的。另外,能夠上網的人,大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體。所以,網絡也成了很多外語詞的聚集地和發源地。
結 語
我們應當看到,外語詞的使用在給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傳統文字體系造成了沖擊。對此管理部門應該辯證對待,不應該簡單地加以屏蔽。傳播實踐告訴我們簡單屏蔽的工作方式于事無補。應該面對現實提出合理的指導性原則,根據這些原則,不同的媒體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對外語詞的使用加以規范,使外語詞被恰當合理地使用。
(作者單位: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