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華
來到浙江省烏鎮鎮民合村,徜徉在田間地頭,仿佛置身于小樹林,草木的清幽沁人心脾。經過10多年的發展,從小片種植到集約生產,從個別農戶到100多個種植戶的龐大規模,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是一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從苗木種植到綠色產業的飛躍過程。
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5月,2009年6月合作社經過變更,重新選了理事會成員和法人,現有社員107人,苗木種植面積為3000多畝。2011年合作社完成苗木銷售額3347萬元。2011年合作社被認定為浙江省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效益提升
烏鎮是苗木新興之鄉,苗木種植面積是桐鄉總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而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又占到了烏鎮總面積的30%以上。
2月24日,記者來到烏鎮鎮民合村,在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的辦公處,見到了理事長吳培江,眼前的他身穿一件皮草,正翻閱著客戶資料,實在不能把他和掘樹挖苗的苗農聯系在一起。
吳培江笑著說:“現在不太下地了,挖苗有專業工人,賣苗有客戶上門。”不過在民合苗木剛起步時,苗農的日子卻沒那么順利。
吳培江是村里較早一批種植苗木的人,也是村民眼中的“小乖人”。2001年,他看到江蘇吳江的親戚把苗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于是就和一個朋友承包了3.7畝地種苗木。“當時啥也不懂,土地租金每畝才50元,就跟著親戚買了些重陽木種。”誤打誤撞下卻讓吳培江掘得了第一桶金。
“當時1.6元一株買進的小苗,過了一年每株賣到了12.8元。”吳培江興奮不已。看著種苗木效益好,村里越來越多的人搞起了苗木生產,并建立起一個個小苗圃。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苗木專業合作社,當時的社員只有43人,注冊資金為3萬元。
不過從2005年開始,苗木生意卻不那么好做了,合作社遇到了最困難的坎,社員種植的苗木賣不出去,最后不少苗農只能忍痛把苗木當柴砍伐。
“還是因為盲目種植,對市場不了解。”吳培江說當時大家種苗木都是跟風,前幾年重陽木效益好,就都種重陽木,可之后偏偏重陽木行情走下坡路了,當時被套進去的農民不少。后來聽說江蘇那邊種杜英能發財,農民又一股腦兒種杜英,可種出來的卻只能虧本賣。“別人種的直徑5厘米的杜英每株能賣380元,而我們種的規格太小,就不值錢了。”信息不對稱讓剛踏上苗木種植之路的農民陷入迷茫。
從那開始,吳培江和一批年輕的苗農主動跑出去找市場信息,按照市場需求發展苗木種植。
2009年6月合作社經過變更,重新選了理事會成員和法人,吳培江被選為合作社的社長,社員也逐漸增加到107人。合作社重點開拓苗木銷售渠道,推進苗木產業化經營。
在營銷方式上,合作社突破傳統的面對面式銷售方法,開拓網絡營銷。合作社將社員苗木種植面積、苗木數量、苗木品種等信息搬上了東方農業信息網、杭州藍天園林網,并通過網絡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客商。現在每逢銷售旺季,每天都要從合作社裝出去上百車的苗木。
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的迅猛發展不僅富裕了一大批苗木經營者,還推動了運輸、養護、農資供應、綠化工程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條綠色產業鏈迅速形成,使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
身份轉變
合作社對當地苗木業的貢獻主要是通過社員來體現的。因為這些社員既是苗木種植大戶,又是市場經紀人,他們對市場的把握也最敏銳,是當地苗木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而隨著合作社逐步走入正軌,越來越多苗農依托合作社走上致富道路。種了12年苗木的沈榮德見證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更見證了苗農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的歷程。
原來沈榮德在村里承包了37畝土地種糧食,是實打實的種糧大戶,每年也有著穩定的收入。但從2001年開始他在37畝承包田里全部種上了苗木,并和自己的大哥又承包了50畝地種苗木,成了村里的苗木大戶。“剛開始種的都是鄉土品種,如香樟、冬青、水杉等,后來又種上了櫸樹等品種。”沈榮德笑著說,幾年下來,才知道種糧和種苗木的差異,那時種糧每畝效益能有200元很不錯了,但種苗木每畝至少有500元。“能有這么好的效益,全靠合作社的引導。”
合作社把所有社員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實施抱團營銷策略。“合作社向散戶收購苗木的價格都是統一的,不偏不倚,以保障每個社員的利益。”吳培江說。同時合作社努力樹立品牌意識,提升產品知名度,擴大市場影響力。合作社成功注冊了“古鎮”商標,根據產品特性和市場需要,對社員的苗木進行統一分級和包裝銷售,建立了產品等級制度,實施品牌經營,并由合作社開具“品種、質量保證書”,進行售后服務和跟蹤服務。現在統一品牌銷售占到總銷售的75%以上,“古鎮”牌苗木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對于一些散戶,他們也不用對生產銷售發愁。今年50歲的吳瑞江種植了10畝香樟、重陽木等,雖然他不懂營銷,但每年還是有著穩定的收入。“我們年紀大的種苗木蠻省心的,就看大戶,大戶種什么,我們就種什么。至于銷,更不用擔心,等苗長到一定時候,自然會有人上門收購。”吳瑞江去年種苗木收入了5萬多元。
如今合作社里靠著發展苗圃每年收入五六十萬元的農民不在少數。
觀念創新
吳培江帶著記者來到他的一塊苗圃地里,在小樹林中,五六個工人穿著薄毛衫,滿頭大汗地正在干活。“這些都要賣嗎?”記者問。“不是,要重新挪地再種。”吳培江見記者滿是疑惑,解釋道,“別看這里溝開好了,苗木長得也挺好,但種植方式不科學。”
原來苗農傳統的觀念是樹種得越密效益越好,但這不利于苗木的造型,也無法打造出精品苗木。吳培江指著這片苗圃說,這里原先一畝地種了千把株的無患子,雖然開了溝,但都是人工開挖的,很淺,雨水一多,苗木就容易被浸泡,不易于生長。“我把這些無患子分散種出去,保證每畝地只種40多株,而且溝全部由機器來打。”吳培江說。
吳培江又帶記者來到一塊新建的苗圃,這里的風格迥然不同。一排排的土塄有5米寬,溝開得又深又寬。一棵棵的大香樟樹整齊劃一,不像傳統苗圃中密密麻麻擠成一堆。在大樹中又穿插種著小櫸樹苗。“不超過兩年,就要把這些小苗移出去。”吳培江告訴記者,現在這批香樟正是成型的關鍵,所以要給它們留足空間。等過兩年,香樟的綠蔭會影響小苗的生長,所以要把小苗移出。
在民合村,這樣新式的苗圃越來越多。但兩年前吳培江將這套新觀念灌輸給合作社的社員時,卻很少有人能接受。“啥?一畝地才種那么幾株,那怎么夠賣。”
“其實仔細想一下就知道劃不劃算了。”吳培江舉了個例子,一株直徑12厘米的香樟只能賣200元,但留到直徑20厘米就能賣1200元。同樣一株直徑5厘米的紅楓只能賣三四百元,但直徑8厘米樣子漂亮的紅楓價格能漲到1000元以上。隨著城市工程綠化對精品苗木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也成為烏鎮苗木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點。
隨著苗木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本地種植已不能滿足社員們的需求,在合作社的引導下,他們紛紛到民合村以外的地方承包土地。在嘉興、湖州等地,都有他們承包土地種植苗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