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普
白芳禮是一位貧窮的老人,他的個人生活非常清貧,去世的時候沒有一分錢存款。
然而,就是這位老人,從74歲開始至90歲高齡,每天還在大街上拼命地蹬三輪車。他拿出55萬元錢,資助了近500名貧困學生。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
老人老得實在蹬不動三輪車了,他就蜷縮在車棚給人家看自行車,把每天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人民幣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里。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須發皆白、身上已被雪浸濕的他,顫顫巍巍地把那個裝滿人民幣的飯盒遞給了學校的老師,說了一句:“我干不動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后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老人是平凡的,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可憐的。在媒體報道他的事跡之前,沒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沒有人知道他以一己之力捐資助學的情懷。即便他的事跡被媒體公開以后,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老人的行為,說老人太傻。
可是,我覺得白芳禮老人是在追求一種心靈的享受,因為對他這樣一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近百歲老人來說,死亡已不恐怖,物欲更無所求。
老人逝世以后,人們給予這位老人最崇高的敬意。送葬的人群綿延數里,人們紛紛把手中的花朵灑向靈車,如漫天花雨,很多人對著老人的遺像失聲痛哭。各大網站更是跟帖如潮,寄托哀思。即便在這位貧窮的老人逝世六年之后的今天,還是有那么多人在想念著他,在網絡上紀念他的文章也綿綿不絕。
當下,很多人崇拜高貴,可什么樣的人才算得上高貴呢?白芳禮老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的美麗、生命的高貴,正在于對真善美的追求。
一個人,一輩子,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有益于大眾的人。唯此,無論生命是短暫還是漫長,才能獲得永久的心靈滿足,才能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白芳禮這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博愛到極致的老人,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這世間確實有一種比黃金更有價值、更高貴的東西存在,即便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后,仍如日月輝耀、熠熠閃光,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摘自《青年時代》2012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