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涌現出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讀起來瑯瑯上口的理論名句,讓人能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那么,百姓最耳熟能詳的理論名句有哪些呢?本文在征求20余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篩選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名句,通過公眾調查,根據得票高低列出了關注度較高的十大理論名句,并配發了知名專家的精彩點評。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1962年,鄧小平在《怎么恢復農業生產》講話中,首次公開借用“黃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四川諺語來表述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
1986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貓論”也隨之成為世界人民知曉的理論名句。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李連科:鄧小平的價值觀最大的特色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他不迷信各種條文,不拘泥于各種成說,一切從實際出發,“貓論”就是其典型代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
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王強華:這篇文章所起的作用就是講出了人民心里的話,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要求,從而推動了一場對于真理標準、是非觀念、道路選擇的大討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室務委員汪裕堯:鄧小平根據對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觀察以及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概括,將人們對于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84年6月,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中說: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解放——改革開放以來思想大論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其中至少包含著三層意思:一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把貧窮作為社會主義的驕傲,二是把人民群眾折騰得越來越窮的做法不是社會主義,三是貧窮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要通過改革開放擺脫貧窮。
摸著石頭過河
在1980年12月16日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發表了《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重要講話,他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就中國來講,中國最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就是“務實主義”,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在這一系列“兩手抓”的方針中,關鍵是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教授周錫榮:“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宏觀上揭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同時也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又一次給予了科學的界定。
發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鄧小平這樣說:“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對世界發展大趨勢和基本規律的總結與展望,是支撐“中國奇跡”的思想精髓。
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
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這是時任中紀委第一書記陳云在1980年11月至1984年10月期間的三次談話節錄和兩份批語中的重要觀點。特別是1980年11月在中紀委召開的第三次貫徹《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上,他強調:“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p>
山西省委黨校教授劉樹信: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一個執政黨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作風建設,任憑各種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群關系,就會失去民心,甚至喪失政權。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這是鄧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會見日本自由民主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時提出的論斷,他闡述道:“現在我們正在做的改革是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p>
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管文虎:這句理論名言是就實現經濟體制轉變所具有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深刻性而言的,是從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所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而言的,也是就改革任務的艱巨性和時間的緊迫性而言的。
群眾利益無小事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p>
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舉措,是關系全局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作為執政黨,如何使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利益,是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的重要條件。群眾利益無小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如此。
(牟大裕薦自《人民論壇》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