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玲 李楠
每年5月,中國人都在歡度“美國母親節”,每年6月又慶祝“美國父親節”。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說:“中國人過洋節就像進別人家的祠堂,拜別人的祖宗!”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認為:“如果節日失去了內涵,就僅僅是形式和所謂時尚了。”事實上,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母親節,不同國度的母親節有著不同的內涵,承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講究孝道傳承的中華民族沒有自己的母親節和父親節,中華孝親文化難道全靠洋節日來支撐嗎?
有學者認為,孝無國界,孝敬父母是一種普適文化。母親節、父親節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醒為人兒女者,應重視親情孝道,這兩個節日的存在非常有必要。雖說是在美國人規定的日子過節,可畢竟孝敬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不需要計較過的到底是“美國的母親節”還是“中國的母親節”。這正好說明,雖然文化有界限,情感卻無界限。
不妨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來文化
梁念釗(詩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來看。首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西方節日,說明我們的國民對外來文化抱著一種比較開放的態度。我國改革開放以后,西方文化逐步進入,我們發現西方文化中有許多可以借鑒的東西,于是我們選擇了“取其精華”。其次,西方文化的進入恰恰告誡我們,如今我們在年輕一代中出現了國學文化的斷層。例如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儒家、道家等中華文化的精粹,在文化內涵的傳承方面,我們明顯做得不夠。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關上門拒絕外來的文化,而應該潛心研究寶貴的國學文化如何傳承。也許,我們都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文化的異同,如果是對人類文明有推進作用的文化,我們不妨敞開心扉去接受。話說回來,父親節和母親節,不論這節日是中還是西,都是一種孝道的表現。事實上,中西文化也有其殊途同歸的一面,同樣是孝敬父母,何必一定要分清是中國節日還是美國節日呢?
不必在意是否建立“中華母親節”
伍樹群(《老人報》通訊員):我覺得母親節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節日,旨在弘揚孝心和傳遞感恩。不管這個節日是在哪個國家先出現的,年輕一代感恩母愛、孝順母親之心都是一樣的。既然西方的母親節已經深入人心、約定俗成,大家都在母親節這天紛紛向母親表達敬意,我們為何不可以洋為中用?
易江(南華工商學院院長):第一,母親節旨在表達對母親的孝意和關愛的情感,這在所有國度和民族都是一樣的,因此可以在世界范圍達成共識,發展成國際節日,我們就沒有必要自己設立一個。第二,其實慶祝母親節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母親對這個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包括物質、精神,還有人類本身的繁衍。第三,就中國文化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母親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所有表達孝道的節日都應該重視和宣傳,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奉行孝道的氛圍。
真心關愛母親、理解母親才是母親節的精髓
衛中航(退休干部):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弘揚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子女了解母親為自己成長所付出的艱辛,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滿腔期待,學會感恩長輩、關愛他人,精心撫育下一代,才是母親節的文化精髓,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必須的一部分內容。其實,不論有沒有母親節,不論母親節是借鑒西方的還是中華民族自己設立的,發自內心地孝敬母親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一個老父親,很體諒現在年輕人為事業為生活打拼的不容易,所以沒有太多的要求,“常回家看看”就已足夠,是否有一個專門的節日并不重要。
節日要體現民族的文化底蘊
劉明德(東西方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我贊成以孟母作為中國傳統母親的代表形象,以孟子生日作為母親節這個建議。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為中國人所熟知,因此孟母很具有中國傳統母親的代表性。而且我認為,節日一定要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現在,西方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在中國大受歡迎,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設立有傳統文化意義的節日來慶祝,跟著洋人跑沒意思。對于這個節日的設立,我認為,政府如果能夠落實的話,需要進行長期的大量的宣傳工作,讓老百姓形成習慣,接受屬于自己民族的節日文化。
(龔寶良薦自2012年5月23日《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