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是粵中著名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革命斗爭時期的遺跡和紀念文物分布全市各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朗底鑊蓋山六壯士、朗底和岑洞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鰲峰山“三老亭”、圣堂馮燊故居、沙湖上凱崗恩平民主政府(吳有恒故居)舊址、圣堂唐明照故居等13處,目前均已成為恩平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基地。
恩平革命烈士紀念碑
恩平革命烈士紀念碑原建在恩城中山公園內,1957年由恩平縣革命委員會始建,原廣東省副省長古大存題書碑名,內葬有烈士遺骨。1980年遷至恩城河南文化公園,1984年遷至鰲峰山。
重建的紀念碑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上刻原廣東省省長劉田夫題寫的“恩平革命烈土紀念碑”9個隸書大字。整座建筑由花崗巖石塊砌成,莊嚴肅穆,周圍松柏常青。
馮燊故居
馮燊故居位于恩平圣堂鎮天村東邊,建于清道光5年(1825年),原為灰沙砌筑、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03平方米。這里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恩平縣工作委員會工作舊址。
1927年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成立中共恩平縣工作委員會,委派馮燊為縣工委書記。翌年1月,馮燊回恩平發展黨員32名,建立了3個黨支部,領導全縣的農民大革命運動,縣工委機關和辦公均設在馮燊家里。后經省委決定,恩平縣工委改為特支干事會,仍以此地為活動據點。
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該故居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由恩平縣人民政府撥款進行維修,改建為混合結構的二層樓房,現保存基本完好。
岑洞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1945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領導機關率主力團挺進云霧山區外圍的新恩陽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其中第一團、第五團、第六團等部隊先后進駐岑洞,并在此進行過抗日戰爭。連貫、羅范群、謝立全、劉田夫、鄭錦波等人在此召開會議,商計開展抗日戰爭的戰略和策略,并于1945年6月率部一團,從岑洞清灣開赴廣湛公路大槐頂路段伏擊敵軍,殲敵30余人。
2011年8月,市、鎮政府在岑洞重建了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舊址所在地的周圍環境保持了古村落風貌。
恩平縣人民政府舊址
恩平縣人民政府舊址位于沙湖上凱崗村,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司令員吳有恒的故居。
舊址原名“因樹書屋”,建于1905年,東西廂房有樓閣式建筑,樓西是花果園,樓東為廚房,屋前有坪地和池塘,四周建有石圍墻。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掃蕩上凱崗10余次,書屋遭敵人放火焚燒。1949年4月25日,中共粵中臨時區委批準成立恩平縣人民政府,原粵中縱隊廣陽支隊五團政委鄭鼎諾兼任縣長,縣政府機關設在這里。
1987年,恩平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樣改建為水泥框架結構,屋內的字畫及中廳的陳設均按原貌擺布,此外還增加了文物及圖片等內容。
唐明照故居
位于圣堂鎮壙龍村的唐明照故居,是一座五層樓高的碉樓,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中西合璧的多層塔樓式建筑。
1910年,唐明照出生于壙龍村,后隨父母舉家遷居美國舊金山。1927年回國讀書,就讀于南開學校和清華大學。193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后被國民黨軍警追捕,在組織安排下再渡美國,在美國加州大學任共產黨支部書記,并創辦《美洲華僑日報》,宣傳抗日。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唐明照從美返回祖國,在外交部、中聯部任職。1971年出任聯合國副秘書長。
恩平“三老亭”
在恩城北郊鰲峰旅游區有一座“三老紀念亭”,該亭是為紀念恩平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馮燊、禤榮、吳有恒而興建的。
紀念亭由主亭和游廊兩大部分組成,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第一期工程耗資110萬元,于1997年9月30日落成。2006年7月,紀念亭被中共江門市委定為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恩平縣委舊址
位于恩平市牛江鎮東邊朗村,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恩平縣委駐地。該址為鄭錦波家宅,建于民國初年,建筑面積100.26平方米。
1938年11月初,中共西南特委副書記馮燊在鄭錦波家里召開會議,傳達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共西南特委的指示,并宣布恢復成立中共恩平縣工作委員會,馮燊兼任書記,鄭錦波為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39年3月中共恩平縣工作委員會改為中共恩平縣委員會,鄭錦波任書記兼組織部長。
牛皮塘農會舊址
牛皮塘農會舊址位于恩平東成鎮牛皮塘村委會回龍里村。1926年7月,牛皮塘農會在此成立。1927年9月15日,恩平農民爆發起義,牛皮塘農會派出鄭正逢、鄭貴賢等人參加起義。
舊址建于1917年,青磚灰沙杉木結構。廳寬4.2米,右耳室寬3.6米,進深8.4米,占地面積65.52平方米。正門門額上寫有“迥龍里”三個仿宋大字。上世紀80年代重建。2008年,該農會成員鄭貴賢的兒子鄭梓方捐資,在原址旁建立了新的牛皮塘農會紀念樓。
長安農會舊址
長安農會舊址位于圣堂鎮長安村的“燈寮”。1926年6月,在梁振山、禤榮(全光)、梁棟榮等人的組織領導下,恩平第一個農會——長安農會在此成立。會長梁棟榮。農會有7名委員,有自己的印章、旗幟和牌子等,當時會員有120多人。
長安農會成立后,建立了近百人的農民自衛軍,對霸占公田的大地主梁衍朗進行公開清算,組織互助救災會,禁煙禁賭,興辦學校,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朗底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位于恩平市朗底圩南邊的朗底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坐西向東,靠近朗底河邊,原為勵英學校。該址于1929年建成,為水泥、磚瓦結構,建筑面積約384平方米,前后座均為二層樓房。
1945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朗底整訓,司令部及所屬機關駐扎在勵英學校。22日,國民黨當局派遣重兵進攻該駐地,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奮起反抗,激戰整日,后利用深夜突圍脫險。
朗底鎮政府于上世紀80年代初撥款修理,2009年省和市老促會撥款進行第二次維修。
黃飛烈士紀念亭
位于恩城鎮鰲峰山東麓的黃飛烈士紀念亭,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引道、紀念亭和紀念碑組成。亭為六角琉璃亭子,圓柱鋼筋混凝土水磨石構筑。
黃飛,廣東花縣人,1921年出生于香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積極投入香港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人民武裝起義,歷任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大隊長、南路東征獨立團團長、新恩開總隊長等職。1948年12月28日在恩平縣鵬崗戰斗中負重傷,不幸犧牲。
1955年,恩平縣人民政府將其骸骨移葬于恩城中山公園,1985年3月遷建于現址。
清灣革命老區碑園
清灣地區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192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人就在沙崗、岑洞等地發動群眾建立農會。抗日戰爭期間的1945年初,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政委羅范群、參謀長謝立全、政治部主任劉田夫的率領下,以清灣為依托成為抗日后方根據地,開展抗日斗爭。解放戰爭時期,清灣人民為配合粵中縱隊和南下大軍追殲國民黨向南潰逃的殘軍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清灣人民因當時建錦江水庫而離開家園,外遷別處。
為了銘記清灣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恩平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清灣七星坑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建立紀念碑園。
鑊蓋山六壯士紀念碑園
鑊蓋山位于恩平市大田鎮朗底圩西南側,海拔240米,山頂平坦,形如鑊蓋,因而得名。朗底墟內佇立著一座為紀念六壯士而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
1949年7月18日,粵中縱隊獨一團和五團在朗底墟休整。國民黨保安司令李江等部600余人向朗底解放區進犯。粵中縱隊副司令員歐初等,即令紅星連主力一排據守鑊蓋山,居高臨下,進行阻擊。當一排阻擊任務完成,部分戰士已撤退時,另一股敵人從另兩側迂回包抄。仍在堅守陣地的吳寬、關華、蘇宙、譚植、關森、吳濃等6人槍彈已盡、撤退無路的情況下,砸爛機關槍和步槍,圍在一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由排長吳寬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5人壯烈犧牲。當晚身受重傷的一排戰士關華蘇醒后,向鑊蓋山西北方向爬行尋找部隊,在教子山村被五團哨兵發現,后經搶救得以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