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強
一
汕頭市潮南區老促會常務副會長鄭廷澤提供了一疊關于老區的文件、資料和照片,筆者邊看邊體味著這些文件、資料,深感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者的指示、講話,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良心,充滿著不忘本、回哺老區濃烈之情。正是領導者的這種情懷,使省老促會促進老區建設的建議得到高度重視和支持,并成為政府行為,成為老區人民的福祉。
莊明耀會長介紹說,潮南區境南部為大南山,屬大南山山系余脈,山體龐大,峰巒綿延起伏,最高海拔500多米,交通閉塞,山區村落分散,洞穴眾多。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位處大南山中部的雷嶺、紅場(時稱石船),就是工農紅軍和東江特委的革命根據地。著名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鄧發等先后在紅場、雷嶺等地戰斗過。那時,革命前輩領導農民鬧革命,足跡遍及山里山外的鄉里。
當一行人車輛進入山區時,看見漫山綠遍,果林茂盛,山村個個小樓林立,原來危破的老區小學,已改造成又高又漂亮的校舍從車窗閃過——山區老區小學已成了山區的風景線,它們在告訴遠方來的客人:這里的老區人民已告別了“讀書難”。舉頭四望,山區通行政村、自然村硬底化公路四通八達,它們像一條條玉帶,在山腳蜿蜒,在山腰盤旋,在山頭云端出沒;公路上汽車、摩托車不時穿梭而過;成群結隊的山區孩子穿著校服,騎著自行車在村頭的公路上有說有笑,像在告訴大家:這里的老區人民已告別了“行路難”!看著這一幕幕的情景,大家臉上浮現出欣慰的微笑。
鄭廷澤回憶說,當省老促會兩位領導眼見紅場鎮衛生院業務用房相當破舊,醫生多數離崗,門庭蕭條冷落,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相當突出時,神情凝重起來,表示回去之后立即向林若會長匯報。在這之后,省老促會綜合全省情況,專題撰寫了關于“我省老區鎮衛生院建設情況的報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并由此形成政府行為。于是,在第一次號角過后解決老區“讀書難”,第二次號角過后解決“行路難”,為解決老區人民“看病難”問題,又合力吹響第三次號角:“政府統一領導,衛生部門主辦,有關部門配合,老促會監督”,實施加強老區鎮衛生院建設民心工程,譜寫老區鎮衛生院建設的新篇章。
二
一連三天,筆者隨同鄭廷澤、潮南區衛生局業務骨干馬馳,驅車走訪潮南10所老區鎮衛生院和一所老區村衛生站。這一程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潮南區老區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使潮南老區鎮衛生院的面貌大為改觀。區衛生局的馬馳同志說,幾年來,撥給潮南扶持老區鎮衛生院基建專項資金,省財政、省衛生部門總共近1400多萬元,市、區1千多萬元,這對加強老區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帶動僑資、民資參與老區鎮衛生院的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的汽車進入臚崗鎮衛生院的大門,只見院內廣場寬敞,林木掩映,花圃芬芳,門診大樓、住院大樓、宿舍大樓相距屹立,規模相當壯觀,設計相當氣派。鄭廷澤告訴筆者,原臚崗鎮衛生院始建于1965年,為土木結構平房。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加上設備落后,不能營業,醫務人員大多分流。2003年,當地黨政曾籌資重建,后因資金不足停工,一拖6年多。省、市、區老促會領導曾現場調研,2007年省財政撥款100萬元給臚崗鎮衛生院作為改造建設資金。但因資金不足而遲遲沒有動工。時任區、鎮主要領導與熱心公益事業的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宏豐先生座談時談及此事,已經捐建潮陽婦幼保健院等多項公益事業項目的吳宏豐先生,有感省里已先撥給100萬元基建啟動資金,遂欣然承諾捐資1800萬元,作為臚崗鎮衛生院基建和醫療設備配套資金。其拳拳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臚崗鎮衛生院院長張綿洲介紹說,新衛生院占地23畝,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是按中心衛生院標準配套建設的。衛生院于2011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從而使臚崗鎮就醫環境、醫療條件大大改善。
當地群眾贊揚說,加強老區鎮衛生院建設,政府又辦了件實事,有關部門和老促會又辦了件好事,吳宏豐先生又辦了件善事。在我們心目中,都是一座座豐碑!
成田鎮籍企業家、深圳市華強北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少福先生,近期也慷慨捐資1500萬元,在成田鎮衛生院原地新建成田鎮衛生院。成田鎮衛生院院長馬化民告訴我們,原成田鎮衛生院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其醫療條件已不適應當前需要。2011年10月22日,潮南區委書記陳武南、區委副書記鄭凱舟等領導專程陪同馬少福先生考察成田鎮衛生院。馬少福先生了解情況后,欣然表示回報家鄉,回哺老區,獨資捐贈1500萬元以上改建占地7畝多的成田鎮衛生院,并按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進行設計和配套建設。馬少福先生的善舉,以及地方黨政領導為老區、全區人民福祉著想的清廉行為,是家鄉人民、老區人民心目中的又一座豐碑。
雷嶺、兩英、隴田等鎮衛生院也分別建起急診樓和住院樓,基礎設施大大改觀。
三
在走訪潮南區老區鎮衛生院的幾天里,在接觸衛生院的院長們和一些醫務人員時,他們無不交口稱贊政府出臺的扶持老區鎮衛生院建設的財政扶持措施,稱這些扶持措施給老區鎮衛生院裝配上了一條條給養生命線,從此,破解了老區鎮衛生院“醫生難做,醫院難辦,院長難當”,以及由此產生的老區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很多醫務人員都說,過去政府財政向教育傾斜,老師好當;現在也向我們鄉鎮衛生界傾斜了,我們醫生也好當了,也有奔頭了。有的衛生院院長坦白說:醫生工資待遇有保障,愿當;醫院經費有著落,好辦;有這兩條,院長也就好當了,事業心也就來了。
我們一行到了仙城鎮衛生院。記得2005年期間,筆者因公干去過該院,印象中該院內業務用房屬土木結構平房建筑,十分破舊,已屬危房,人去院空,門可羅雀。當汽車悄然駛入其院內時,車窗里往外一望,以為司機搞錯了,眼前看到的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情景:鋼筋水泥結構樓房全部外墻貼馬賽克,門診室、掛號室、藥房處都站滿了人……好一番富有生氣的景象!“仙城鎮衛生院變化真大!”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發出感嘆。經了解,才知道實情。原來,現任院長蔡宗新2006年5月到任后,漸漸地讓衛生院恢復了生氣,這讓大家也看到了發展的希望。隨后,他做好了衛生院原址改造方案,報送有關領導。仙城鎮黨政經過全面考慮,把新院址定在交通方便的西美村黃金地帶,占地12畝,現有關手續已在申報中。新院擬首期籌資2200萬元,建設門診、住院、宿舍樓……。這可謂又是一項善舉、一件盛事,令人感慨不已。
據鄭廷澤介紹,前些年,井都鎮衛生院情況比仙城鎮衛生院好一點,但也是業務冷清,門庭冷落,看病的人寥若晨星。當我們進入該院內時,看到的情景也如仙城鎮衛生院般顯得富有生氣,令人欣慰。走進衛生院院長鄭興亮辦公室,見墻上掛著一幅院長自己寫的勵志書法:“視院為人生奮斗之天地,視醫為人民服務之榮耀”。欣賞之余,心里體味著“無錢氣死英雄漢”的古語,聯系耳聞目睹的實際,覺得不無道理。不是嗎?政府出了錢,醫生們、院長們受到了尊重,看到了希望,“英雄”便有了用武之地,便能自覺身體力行井都鎮衛生院院長的勵志聯而更好地造福老區人民。
在大南山腳下的兩英鎮衛生院,我們見到了在那里等待我們的潮南區衛生局局長林錫源,大家和兩英鎮衛生院院長曹曉東一起聊了起來。兩英鎮衛生院是潮南區一所中心衛生院,擁有干部職工、醫務人員163名。曹院長感激地說,真該感謝省老促會促成省政府、省有關部門出臺支持老區鎮衛生院建設的財政扶持政策,以前,總是為月到發工資發愁,現在呀,再不用煩惱了。因為有了政府的財政扶持,現在衛生院的業務收入也相當不錯……。
林錫源笑著對我們說:“現在各級黨和政府扶持鄉鎮衛生事業,我這名衛生局長也易當多了。”林錫源接著介紹了財政扶持給衛生事業帶來的可喜變化:各老區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大改觀;醫療設備也更新添置不少;各老區鎮衛生院通過選送醫務人員到醫科院校進修學習,聘請名醫到衛生院傳幫帶;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實行績效考核等措施,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據統計,2011年潮南全區醫療單位(含一家民營醫院)醫療業務量達3億5千多萬元,出院人數7萬多人次,門診人數100多萬人次,分別比2003年增長11.8倍、5.9倍和1.6倍。全區醫療單位均實行參合農民住院即時報銷補償制度,全區衛生站實行參合農民門診報銷制度。2011年,全區農民參合率達99.86%,保障了農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我們最后一站是走訪山區鎮紅場衛生站。該站位于紅場鎮大陂村,是廣東省人民醫院撥款65萬元贈建的紅場鎮三個村衛生站之一。站址建筑屬鋼筋水泥結構二層樓房,建筑面積270平方米,現配備2名醫生。在兩位醫生的桌面上,放著兩本記得密密麻麻的門診日志。筆者拿過來數了數,今年2個多月來,兩人的門診量都在500人次以上。問他們在這偏僻山區行醫苦不苦、安不安心時,只聽老院長笑著說:“苦是苦一點,但也不算什么。想一想省、市、區老促會的老干部為解決老區人民的困難,辛苦奔波,現在各級政府又這么關愛我們,我要發揮余熱,為老區人民的安康多作貢獻。”
從紅場衛生站出來,仰望革命舊址紅場東北角高聳的紅場革命烈士紀念碑,不禁思潮澎湃。回想幾天來的所見所聞,想說:革命先烈的血沒有枉流,省老促會林若會長和他的團隊工作沒有枉促,省、市、區黨政領導關愛老區的心血沒有枉費,省、市、區財政部門沒有枉扶,各級衛生部門沒有枉幫,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錢沒有枉捐!因為,大家的這些努力都化成了老區人民的福祉!我相信,這些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筑就了一座無形的豐碑,永遠地豎立在老區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