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騰騰
摘 要 作為一類消極情緒體驗和行為表現的嫉妒和妒忌領域從未被中西方的學者所忽視。本文就中外文化對于妒忌和嫉妒的不同理解進行探討。
關鍵詞 嫉妒 妒忌 語義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2.69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
HE Tengt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field of performanc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as a kind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jealousy and envy has never been ignored in the western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for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envy and jealousy.
Key words envy; jealousy; semantic difference
快樂、悲傷、恐懼和生氣等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人類通過這些基本的情緒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自Darwin于1872年發表的《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書開始,Lewis M、Robin、Paul Ekman等大批的學者致力于基本情緒的研究。與基本情緒相比,自我意識情緒是近些年才得到研究者越來越多關注的課題。這是一種對自我逐漸產生認識,并通過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而產生的情感,它在情緒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內疚(guilt)、羞恥(shame)、尷尬(embarrassment)、妒忌(envy)、自豪(pride)等都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許多的研究者也分別對不同的自我意識情緒進行了研究。
自我意識情緒中最引人關注的領域就是妒忌和嫉妒的研究。妒忌(envy)和嫉妒(jealous)是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在研究初期,妒忌和嫉妒是沒有區分的,可以交替使用。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嫉妒的研究逐漸進入高潮。Salovey、Rodin、Parrott等人對嫉妒的概念、測量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界定,使得嫉妒區別于妒忌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對于嫉妒的研究也涉及到了更加寬廣的領域。本文主要對妒忌與嫉妒概念和測量進行闡述。
在早期的研究中,妒忌(envy)和嫉妒(jealous)這兩個詞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并代表幾乎相同的含義。 Carroll認為,envy和jealousy是一對同義詞,均指的是對一個人的優越感或平等情境的挑戰。但同時,他認為二者之間也有一些差異:嫉妒既可適用于社會比較情境,又可適用于愛情威脅情境,但是妒忌則只可適用于社會比較情境;嫉妒往往涉及第三者,但妒忌往往針對對方;妒忌往往涉及金錢、名譽、地位、美貌等,但嫉妒則更多的涉及愛情;自卑、敵對、渴望、自我批評是與妒忌相聯系的情緒體驗,而懷疑、恐懼、害怕失去、拒絕、欺騙則是與嫉妒相聯系的情緒體驗。Smith和Kim認為這種混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含義的雜糅不清。在Smith等人的研究中,要求被試描述妒忌和嫉妒的情境,結果發現妒忌的描述都符合標準定義,但是嫉妒的描述卻喚醒了妒忌和嫉妒兩種情緒體驗(smith 1988);妒忌和嫉妒在使用上的同時性;嫉妒較妒忌的強度更大,兩種體驗中的不同可能受到這一強度掩蔽。Clanton指出,在使用的過程中,妒忌更多的會被當作嫉妒,這可能是因為嫉妒的強度要高于妒忌,且妒忌具有道德意義上的不適感。
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于妒忌和嫉妒的清晰的界定成為了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于是大批的心理學家致力于對二者做出合理的區分。他們認為雖然妒忌和嫉妒在語義、情緒反應的時間及反應的強度上相似,但在出現的情景、引起的評價和產生的具體情感體驗不同。嫉妒,是指個體和另一個人(指伙伴)之間已有的某種重要關系面臨喪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種情緒(Mathes,1985)。常見的嫉妒發生在戀情關系中,但在其他的關系中也會發生。嫉妒一般發生在三者之間,強調的是由于關系喪失的恐懼產生的情緒,妒忌則一般發生在兩個人之間,強調一方具有另一方所不具有并且渴望的到的東西。妒忌的主要的情緒特點是:渴望和自卑;而嫉妒的主要情緒特點是焦慮、不信任和對關系喪失的恐懼。
首先,由于妒忌與其他的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對于妒忌的精確界定極其困難,但仍有許多的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其進行了定義。Foster在1972將妒忌定義為與他人進行比較時產生的不愉快的情緒,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的。Feather 和Sherman認為個體傾向于同那些與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他人或群體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如果個體發現自己處于弱勢地位就會出現妒忌。Parrott等人認為,妒忌是個體意識到他人擁有自己沒有并渴望得到的某種品質時而產生的以自卑、敵對和憤恨為特征的消極情緒體驗的集合。Smith和Kim(2007)回顧總結了相關的研究,提出: 妒忌是嫉妒是在社會比較中,當個體知覺到另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擁有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他(她)所缺少并竭力想得到的東西時,所經歷的包括焦慮、敵對、痛苦、自卑、憎恨等復雜的主觀情緒體驗。雖然不同研究者對于妒忌持不同的觀點,但都普遍強調妒忌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強調妒忌的自卑、敵意等特征。
其次,對于嫉妒,大多數學者認為嫉妒同妒忌一樣,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同樣對于嫉妒的含義,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Hupka認為“嫉妒是面臨失去和在想象中面臨失去所愛的人的情緒反應”。White也認為“嫉妒是指當個體在現實中或想象中要與對手在愛情中競爭所產生的復雜的情感”。較公認的關于嫉妒的定義是:“嫉妒是指個體和另一個人(指伙伴)之間已有的某種重要關系面臨喪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種情緒”(Mathes,1985)。
于是,凡是涉及到該領域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幾乎沒有一個不提及關于嫉妒和妒忌的語義區分。他們都致力于給予一個明確的界限來劃分嫉妒和妒忌。但是后來,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發現,被試對于妒忌和嫉妒在使用上是沒有像研究者那么明確的區分的,給研究帶來了困難。Silver和Sabini(1978)于是提出,嚴格區分妒忌和嫉妒的語義沒有什么實際的應用價值。Bers和Rodin(1984)也認同這個觀點,并進一步建議采用誘發嫉妒或妒忌的情境來區分。經過預測驗和簡單的分類后提出了社會比較嫉妒和關系嫉妒。其中的社會比較嫉妒類比于妒忌,關系嫉妒的核心是愛情嫉妒。Salovey和Rodin(1986)又將關系嫉妒和社會比較嫉妒做了更加明確的介紹,并首次使用實證的方法來做以區分。當個體渴望得到的客體是人或者某樣東西,但是這個獲得的過程又受到另一個人威脅時就會產生嫉妒。當個體渴望得到的目標或客體是人時,產生的是關系嫉妒,而關系嫉妒中最核心的就是愛情嫉妒;當個體渴望的客體是人所具有的品質等時,產生的就是社會比較嫉妒。使用social-comparison jealousy取代envy在語義上更加清晰和明確,易于理解。同樣切合了妒忌和嫉妒的誘發情境,在實證研究中更易操作。同樣在中文中,使用社會比較嫉妒也較妒忌更加容易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于jealousy和envy理解有著很大的差別。漢語中,“envy”一詞多被翻譯為妒忌,而“jealousy”一詞多被翻譯為嫉妒。《張氏心理學詞典》中將envy翻譯成為妒忌,是指別人具有自己所愛者,而自己尚缺的不愉快心情,當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漂亮時就會產生妒忌。Jealousy被翻譯為嫉妒或妒忌,指對人的一種憎惡態度,有兩種情景誘發:一是第三者威脅到二人的關系,二是比較中產生的他人具有而自己沒有的品質等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同時,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將envy翻譯成羨慕,但是在漢語中的羨慕是一個褒義詞,羨慕是指因喜愛而希望得到,與欽羨、仰慕等詞義相近。羨慕中并不包含envy詞義中的自卑、敵意、憤恨等負性情緒。因此將envy翻譯成羨慕不甚妥當。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嫉妒是指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有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的情緒狀態。妒忌是指在某人想法中,某種重要關系被第三者所破壞削弱或影響,或者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某種資源或特點。漢語中的嫉妒和妒忌存在相當程度上的語義重疊,如果簡單的一一對應的將envy理解成妒忌,jealousy理解成嫉妒,中文中二者的差異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英文中的區別。
在中國漢語中,妒忌和嫉妒在含義上基本重疊,可以互換。妒忌和嫉妒都是指,他人具有自己所沒有卻想要得到的某種東西,如名譽、地位、金錢等誘發的一種情緒狀態。《辭海》中,對于嫉妒的定義是“嫉妒、憎恨”;而妒的含義則是“妒忌、嫉妒”。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古今漢字詞典》的妒的含義是“因別人好而忌恨”而嫉則是指“因別人比自己好而怨恨;憎恨痛恨”。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下,妒忌和嫉妒基本是兩個相同的概念,因此許多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不對其做區分。但是在科學的研究中,拋棄一個重要的區分要比保留一個不重要的區分的代價更大,而嫉妒和妒忌也適用于于這樣一個原則(White&Mullen,1989)。Bush等人(1988)的研究正是這樣的例子,如果將嫉妒和妒忌做出區分的話,不管是在操作變量還是測量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科學的研究中還是要對妒忌和嫉妒的含義加以區分。但仍有許多的研究者(楊麗嫻,王曉鈞,史占彪等)意識到了區分妒忌和嫉妒的重要性。
jealousy和envy這兩個領域也由于研究的深入而逐漸區分開來,但是Parrott、Smith和Salovey、Rodin的研究說明,jealousy和envy的差異都只是量上的而非質性差異。因此,開展認知神經科學方向的研究,深入探討妒忌和嫉妒的內部機制及其影響機制從而更好的區分嫉妒和妒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妒忌和嫉妒領域發展的一個方向。其次,妒忌和嫉妒是一種跨文化的情緒體驗,但各個國家和文化的差異導致理解的差異,如何將核心的概念加以本土化,并保持其外延和內涵不改變,進而將不同國家和文化下的研究加以整合,也是也是該領域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另外,妒忌和嫉妒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它們作為消極的情緒體驗,對個人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如何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應對和調節也是將來要面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史占彪,張建新,李春秋.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