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每節體育課,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也無論是運動技術學習課還是身體素質鍛煉課,都會在準備部分安排一定量和形式的準備活動。但如何使準備活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積極參與其中呢?實際上把握好“全”與“新”,就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全”:考慮周全
準備活動安排什么內容、占用多長時間、采取何種方式、如何把握強度、師生如何互動、安全隱患如何規避、活動效果如何評判?等諸多問題都是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和積極應對的關鍵性問題。但現實中卻常出現顧此失彼現象。
1.內容:“因需取舍”
準備活動安排什么內容?哪些內容是必須有的?哪些內容是可以有的?哪些內容是不能有的?既要看學生的情況、場地器材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依據主教材內容特點、難易度、單元課次等綜合確定。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因需取舍”。例如,主教材是短跑,準備活動除全身性以外,還需要將腿部肌肉、韌帶、關節等充分拉伸。
2.時間:“相對穩定”
準備活動需要安排多長時間?實際上這一問題,不應該再作為討論的內容。因為,對于中小學體育課來講,一節完整的課分別是45和40分鐘長的時間,假如一節課的結構是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的話,準備部分需要8—10分鐘的時間,除去課的開始的常規1-2分鐘時間,剩余的就是需要用于做準備活動的時間。但實際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常態課準備活動有忽長忽短的不穩定現象。如有的準備部分在5分鐘內草草結束;有的準備部分遠遠超過了10分鐘等。這兩種現象,都難以保證準備活動效果恰到好處。因此,準備活動時間需相對穩定。
3.組織:“時常變換”
體育課的準備活動該如何組織?從組織者來講,是教師獨立組織、師生共同組織,還是讓學生嘗試性組織?從隊形來看,是橫隊、縱隊、圓形隊、半圓形隊,還是自由分散站立?從器材來看,是有器材的還是徒手的?從新穎度上來看,是長期不變的,還是有自主創新的?等以上問題固然都會有相對比較一致的答案,準備活動需要形式新穎,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否則,長期不變的準備活動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4.強度:“大小適中”
準備活動安排多大強度?是不可忽視的。它不但關系到是否能為基本部分發揮有效作用,還涉及到能否避免運動損傷,即安全保障問題。因此,準備活動強度的控制也需要恰到好處。過小的達不到為基本部分充分做好準備的目的;過大又容易過早出現疲勞,影響基本部分主教材學習的質量。當然,強度的控制需要與主教材內容相匹配,從學生的主觀感覺上應達到筋骨舒展、微微出汗為度,盡量避免出現在準備活動期間,學生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5.師生:“共同參與”
準備活動實際上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但實際課堂中并非完全如此。有時會出現,任課教師吹哨集合,隨后讓學生圍繞操場跑上兩圈,教師自己卻原地不動,究竟是不愿隨學生一起跑還是不該跑呢?或許是老師懶得跑,更有甚者,有極個別老師安排學生跑圈的時候,趁機蹲在籃球架下面抽煙消遣。這一案例盡管有些極端,但說明體育課堂上的極其不正常現象。這種現象以及類似的情況都應極力避免再度發生。還有相對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只喊口令,除了示范一下活動操以外,幾乎在學生做操和壓拉韌帶過程中,教師都不參與其中。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那么,準備活動也應如此,師生共同參與做準備活動應該成為體育課準備活動的常態,否則,教師在做示范的時候出現運動損傷也不可避免。
6.安全:“具體落實”
體育課安全事故的發生,并非都僅發生在基本部分,在課的準備部分依然需要加強防范。但并非所有的老師都能高度重視這一防范工作,有防范意識的也并非都能把握如何防范。有的在準備活動過程中一字不提安全措施,有的也只是做了“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廣而泛的“提醒”而并沒有具體落實。這樣的安全提示很難起到規避作用。因此,在準備活動之前,教師就應該充分的考慮,所安排準備活動內容和形式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假如存在某種安全隱患,應及早做出調整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盡可能地在運動中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少說“注意安全”,多講與做“如何注意安全”的措施,只有安全措施具體了,準備活動才能安全有效。
7.效果:“及時評判”
通常情況下,很少有人在準備活動環節會注意到效果的評判。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要評判準備活動的效果?該如何評判?前一個問題的回答,很顯然需要考慮:準備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未達目的的準備活動對基本部分的學習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或準備活動未做充分,或準備活動量過大等都會如此。通過觀察,一旦存在此現象,就應該及時做出調整,以確保基本部分的學習安全順利。假如說任課教師能夠在準備活動期間也積極參與其中,而不僅僅是旁觀者或指揮者的話,會有利于準確判斷準備活動的效果。判斷的方法,從教師的角度,可以采取觀察法和體驗法進行判斷,無論采取哪種方法,提高判斷意識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關于準備活動還有一些需要考慮的環節,如出現非損傷性的突發事件,如何處理?例如,天氣突然有變化、學生在活動中偷懶等都不可忽視。教師應加強關注,并提高靈動性,以妥善解決,合理安排。
二、“新”:貴在變化
一提到“新”,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太多的歧義,但并非都能充分理解“新”的內涵或對“新”的要求。就準備活動而言,該如何體現其“新”呢?關鍵是在“變化”,發生了哪方面的“變化”?
1.新在“觀念的變化”
體育教學準備活動的創新,首先應體現在“觀念的變化”上,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有創新的行動,也才能夠見到創新的成效?!坝^念的變化”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其培養途徑很多,諸如認真解讀課改所提出的創新要求,查閱并分析準備活動創新設計實例,深度觀察有創新的準備活動實施過程等。要想在觀念上發生變化,還需要有敢于創新的精神,要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才有可能在行動上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2.新在“內容的變化”
準備活動的內容確實需要周全考慮,但內容的變化更不容忽視。變與不變的內容在活動效果上會大相徑庭。但變的前提是要把握好內容變化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確,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有可能會南轅北轍。但也不能一味求變,要考慮為什么變?哪該變?如何變?如有節觀摩課,準備活動內容選擇了“眼保健操”,看似讓人眼前一亮,但隨后會帶來諸多思考:為什么要選擇眼保健操?也就是說,首先會對選擇該套操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和判斷;其次就會繼續分析,眼保健操在這節課上要發揮什么作用?通過觀察和分析發現,所選眼保健操與本節課基本部分主教材內容的學習幾乎沒有任何關聯性,結果判斷,內容選擇發生了錯誤,不能為變而變。
3.新在“形式的變化”
準備活動為了實現有創新意識,在形式上需要有所變化,不能總是用一種固定的形式組織該項活動。例如,以前在徒手操活動中,總是教師一人喊節拍,學生跟著做,這樣時間久了,或許學生做操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假如能夠和學生交替喊節拍,或有學生自己邊做邊喊節拍,或師生同步一起喊節拍等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老師喊1、2,學生可以喊3、4;教師再接著喊5、6,學生喊7、8等等。學生由只做不喊,到邊喊邊做,從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從效果上也會有所凸顯。
除此之外,準備活動的結構也可以有所變化,準備活動的要求也可以有所拓展和更新,如在擴胸運動原有要求“用力后振”的基礎上,可以加大難度,要求手腕內扣,兩臂端平,用力后振等,這樣還可以同時提高準備活動的效果。
三、結束語
準備活動看似時間短,但任務重,需要全面考慮準備活動的內容、時間、組織、安全、強度、評價等方方面面的具體操作策略。在此基礎上,在創新意識引領下,為追求更高的目標,適當從內容上、形式上等方面體現變化,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準備活動的質量,更好地為基本部分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