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存鋒 孫莉
背景介紹:
自2009年起,濰坊市將體育學科考試加入中考考試范圍之內,所有考試科目考試賦分均用分數表達,考試成績按等級公布,均設A、B、C、D、E五個等級,其比例為實際參加考試考生總數的20%、30%、20%、20%、10%,按此比例換算成A、B、C、D、E五個等級進行錄取。
在錄取等級中分為幾個不同的單元,其中語文、數學、英語、綜合素質作為一個評價單元;體育、物理、化學作為一個評價單元;歷史、地理、生物、政治作為一個評價單元。各單元間的等級可以互補,以體育、物理、化學評價單元為例,如果這三科考了1個A級、1個B級、1個C級,則可以互補為3個B級。
體育納入中考確實給學校體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不但引起了學校的重視,更提高了體育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特別是體育成績與理化等值后,體育工作引起了家長、學校、學生的高度關注,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也進入了自覺狀態,各種體育練習不需要教師再去督促,學生的體育成績就有了明顯提高。在改革初期,學校、體育教師由衷地感覺到體育的春天到了,但經過幾年的考試過程,卻也讓我們一線的教師有了一些深度的思考。
一、關于考試內容的思考
筆者將2009年以來的體育考試項目做了一個統計,如表1所示。
縱觀近四年的考試項目,主要是以便于操作、便于衡量為主,如速度的快慢、跳的遠近、柔韌性的柔韌度,這些中考項目成為體育教學的指揮棒。學校、家長、體育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畢業班的體育課堂成了中考項目訓練課,教師的授課方法也成了中考項目的專業訓練指導,而學生應該掌握的其他運動技術、技能被拋在了一邊,無形之中,過分突出了中考項目的訓練,而消弱和牽制了其他運動項目的學習,這對于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全面發展不利,與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相去甚遠,與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不適應,學生的特長得不到施展,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在學校練習的內容不能與社會生活相適應。
體育素質分為力量、速度、柔韌、耐力、彈跳五項,為了全面、科學、合理地檢測學生的體育素質,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其一:在全市進行抽樣測驗,(如從有代表性的城鎮、鄉村學校隨機抽取1000名學生)確定一個身體素質達標的標準,用這個標準去督促學生的練習,只要達到全市的健康標準,就算體育合格,給先天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一個成功機會,讓他去努力,給達到標準的學生創造機會,發展特長。
其二:中考體育項目要與“2+1”工程相結合(如給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2”,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去發展“1”),讓已經達到A級的學生特長更明顯,讓B級的學生有希望達成A級,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健身技能,為終生體育鍛煉打好基礎。這樣既有激勵措施,又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搭建更寬廣的鍛煉平臺,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掌握適應社會生活的健身技能,從而讓學生受益終生。
二、關于考試評價的思考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各個年級段、男女生各個運動項目的考察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符合大部分學生或者是學生經過鍛煉后能夠達到的標準,這也應該是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尺度和主要依據所在。但在我市的體育中考中,卻在按照參考生人數的比例來劃分體育考試的等級,比如說成績合格的考生很可能沒有被劃入A級中,而是按比例劃到了B級甚至C級中,考試的尺度、標準越來越高,這就造成了“水漲船高”的現象,因此學生的體育成績再好也只有20%的學生是A級。
以近三年高密市體育中考成績為例:2009年A級水平成績為89.9分,2010年A級水平成績為92.8分,2011年A級水平成績為93.8分,2012年的成績更高,達到了97分。學生問老師要考到多少分才能達到A級,任何人給不出準確答案,只能告訴學生加強練習、提高成績。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感到壓力非常大,A級學生為保A級,繼續拼搏;B級學生為進入A級,更加努力,其他各級學生為不拉低物理、化學的考試等級更加拼命練習。
學生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表現在身體素質上更為明顯,這樣用同一把尺子、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本來就不合理。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要達到高一級的目標就得付出更多的汗水,這種現象表面上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實際上是讓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不少學生為提高柔韌性被拉傷、為提高立定跳遠成績挫傷了腰肌,甚至傷到腰椎。
這種評價方式,不但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困惑和壓力,同時也會讓體育教學回到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之中,這對于孩子們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關于如何考的思考
身體素質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內容。初中學段所學內容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泳、健美操和舞蹈等多項內容,為了全面、科學、合理地檢測學生的體育素質,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種測查方案進行考慮:
方案一:設立體育中考標準線
在全市進行抽樣測驗,確定一個身體素質達標的標準。具體方法是從全市所有的城鎮、鄉村學校隨機抽取男女各100-200名學生為樣本,從力量、速度、柔韌、耐力、彈跳五項中各選取一個測查項目進行考查,根據《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賦分,分別計算出男女學生的平均分,以這個分數作為當年體育考試的標準。為了避免考查標準過低,失去激勵作用,可以適當上浮10-15分,各個學校可用這個標準去督促學生的練習。應屆初中畢業生只要達到全市的健康標準,就算體育合格,這既給先天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一個成功機會,讓他去努力,也給達到標準的學生創造機會去發展特長。
方案二:體育中考項目要與“2+1”工程相結合
體育中考項目要與“2+1”工程相結合,體育中考設立身體素質考試項目和特長項目兩項內容,體育中考身體素質分占60%,特長項目占40%,兩個項目的總分作為學生的體育中考最終得分。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2”,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去發展“1”。讓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特長更明顯,讓體育素質一般的學生去通過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學習健身技能,為終生體育鍛煉打好基礎。這樣既有激勵措施,又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搭建更寬廣的鍛煉平臺,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掌握適應社會生活的健身技能,從而讓學生終生受益。
方案三:依托《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確立體育中考標準
體育中考應該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把體育考試的標準確立在良好范圍內。應屆學生體育中考成績只要達到良好標準,體育就合格。具體考試方法如下:應屆學生每年都要測試六個項目,其中身高、體重、肺活量三項是必測項目;其余三項從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臺階試驗中選擇一項,從坐位體前屈、擲實心球、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握力體重指數中選擇一項,從50米跑、立定跳遠、跳繩、籃球運球、足球運球、排球墊球中選擇一項,選測項目原則上每年不得重復。
通過必測和選測項目的設置,既可以突出發展和改善身體健康素質的重要性,促進與終身健康有直接影響且關系密切的身體成分、心肺耐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韌性的改善、發展與提高,同時也加強體育運動能力的發展。
設立選測項目,可以減輕學生、教師和體育測試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學內容和測試項目分開,強調全面鍛煉身體的過程,克服考什么學什么、測什么練什么的弊端,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觀體育加入中考的這四年,既是讓我們欣喜的四年,也是讓我們深深思索的四年,沒有實踐就沒有進步,沒有思考就沒有提升,愿我們的體育中考更加充滿人性的關愛,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更加推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更好地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