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楠楠

詩人北島有一首題為《生活》的小詩,內容只有一個字——“網”。在當前的信息社會,這個字從某種意義上高度概括了我們的生活。
網絡讓很多家長又愛又恨,它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高效便捷無需贅述,但它同時給家庭教育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家長都在犯嘀咕:“不上網吧,有時候孩子問的問題我都答不出來,面子上過不去;上網吧,又怕孩子沉迷網游,難以自拔,還可能染上網癮,真是左右為難!”
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已經處在了一個無“網”而不勝的年代。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王選院士曾斷言:抱著鍵盤長大的一代,一定能夠超過老一代。青少年越早接觸網絡,其成長可以參照的知識就越豐富,其發展可以發現的機會就越多,他們奮斗可以達到的高度就越高。因此,對于孩子上網,家長要更新觀念,“網”開一面,變堵為疏,引導孩子會用網絡、善用網絡。
“霍桑效應”的現實應用
有關機構調查顯示,家里沒有電腦,家長也反對孩子上網的家庭,孩子染上網癮的幾率很高。原因在于孩子在家不能上網,就鉆到網吧里上,而網吧的環境就如一個大染缸,剛去可能是為了查查學習資料做做作業,等出來時什么游戲都會玩了。孩子越陷越深,除了影響學習和健康,還可能結交損友,或者為了搞到上網的錢,衍生出其他不良行為。
堵是堵不住的,唯有疏導才是硬道理。讓孩子在家上網,就要創造符合人體科學的上網環境。管理學有個著名的“霍桑效應”,是說當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家里用來上網的電腦可以擺放在客廳,或者家長能夠隨時看顧的地方,這樣孩子上網的時候,不自主地會約束自己,不去不良的網站,控制游戲的時間,把網絡當做“學習園地”而不是“游樂場”。
家長要“殺得了木馬、筑得起防火墻”
在網絡世界,“家長態度決定孩子態度”依然是普遍真理。給家長提出的要求就是要主動學習應用網絡,并率先垂范。
家里有了電腦,上了網,那么孩子在網上看什么您知道嗎?孩子遇到問題了您會解決嗎?網絡時代的父母不止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更應該“殺得了木馬、筑得起防火墻”。如果您拒絕學習,對網絡一無所知,卻不時地對孩子提出一些“外行”的要求,或者生硬地剝奪孩子上網的自由,當孩子比家長懂得多的時候,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絕對一落千丈,甚至失去了話語權,這就是“后喻”時代對家長的挑戰。因此我們家長很有必要補上這一課,不僅僅是為了孩子,對于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必須的,要放下架子,不恥下問,與時代共進步,與孩子共學習。
已經對電腦網絡十分精通的家長,則要注意率先垂范,如果回到家就忙著偷菜、打牌、玩游戲,被孩子看在眼里能不學嗎?家長要給孩子當好榜樣,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
教孩子學會“三個自我”
這“三個自我”是什么呢?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保護。
自我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在于上網時間的控制。要讓孩子合理分配好上網、學習、生活的時間,防止顧此失彼,別讓“興趣至上”、“玩樂第一”的不良思想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家長應該坐下來與孩子民主協商,引導孩子清點自己面前的學習任務、每天要做的事情,學習整理自己的思路,安排一天的時間,確定合理的上網時間,最后雙方制訂上網協議。一般來說,學習任務重時少上網,學習任務輕時、周末和假期可以多上網。協議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應該寫出來,貼在墻上,并做到賞罰分明。賞罰的方式可以是精神的、物質的,多種多樣,但原則是必須落實到位,絕不通融。如此既滿足了孩子上網的合理需要,又有效避免了孩子長時間沉溺于網絡,讓統籌兼顧、守時守信逐步成為他們的生活指導原則,對于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自我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網絡具有多樣性,在愛學習的人面前,網絡就是一個圖書館;在愛交際的人面前,網絡就是一個交友中心;在愛玩游戲的人面前,網絡就是一個游戲廣場。如果不加引導,孩子對網絡的興趣就會僅僅局限在瀏覽網頁和網絡游戲上。所以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從開始就給他們打上一劑“預防針”,讓他們知道,上網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為了查找、收集有價值的資料,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量大、圖片豐富、搜索存取方便等優點,讓孩子獲取利用更多的學習資源。家長可以這么做:
指導孩子獲取信息。教孩子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歌曲、圖片、地圖,并利用工具下載,然后根據信息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儲存,例如,可以建立“百科知識”、“歷史典故”、“佳作欣賞”等不同文件夾,而“佳作欣賞”又可細分為寫景、狀物等不同的子文件夾,自成知識體系。教孩子學會剪切復制、搜索文檔等操作技能,做個小小“信息管理員”。
指導孩子建立個人形象館。包括注冊郵箱,收發郵件;注冊網站用戶,檢索下載資料;申請QQ號、開通空間博客、微博,更新個人信息、編輯發表日志,發布說說、微博信息等。例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平時的一些趣事、趣話和口頭作文放到博客上,配上活潑的生活照片,可以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在看到網友留下的評論后,孩子會更加喜歡閱讀、寫作,對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交際能力大有好處。
鼓勵孩子使用網絡學習工具。網上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學習方法、學習課件、習題資料、上課視頻等資源應有盡有,圖文聲像俱全,比傳統教學更生動。家長可以啟發孩子善用網上資源,讓他們逐步認識到網上查詢資料的快捷性和資料的豐富性,真正把網絡看成一個建在手邊的圖書館,從網上體會到更多學習的快樂。
自我保護是孩子上網特別需要具備的能力。家長要對孩子上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限制和監控,必要時要安裝綠色上網軟件,把病毒和不良信息隔離開來。同時還要把網上與現實生活中交往的區別跟孩子講清楚,經常和孩子討論一些青少年上當受騙的案例,來提醒和教育孩子“網絡有風險,上網需謹慎”。
自我保護的原則主要包括:凡是那些不良信息的網站,都不應該瀏覽;不健康的聊天室,都應該馬上離開;如果不小心點擊出了不良頁面,應該馬上關閉;要保護好自己的密碼,不要向別人透露;網上的朋友很有可能用的是假姓名、假年齡、假性別,不要輕信,也不可把自己的地址、姓名、家庭住址、學校名稱或電話號碼等有關的信息提供給聊天室或公共討論區;不要輕易向別人提供自己的照片,或與對方進行視頻;不要理睬暗示、挑釁、威脅等一切負面信息,一旦遇到情況應立即告訴自己的父母;未經父母同意,不能答應網友的饋贈、約會等;如確有必要見面,應由家人陪伴,并謹慎地選擇時間、地點,切勿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前往,等等。
另外,家長還有必要讓孩子明白,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一樣,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規范,不能因為網絡的隱蔽性而隨心所欲,忘記了起碼的行為規范,無論在網上還是網下,都要做有公德、守誠信的好孩子。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