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
五一節后上班不久,正是返城客運高峰期,一位老鄉打電話給我,讓我想辦法幫他買兩張回家鄉的火車票,他和妻子要立刻趕回老家,如買不到票,能上火車也行。我不解地問他:“你剛回來,怎么又趕回去?”他嘆息說:“家門不幸啊!養了一個不孝之子,把我媽打得住了院。”他告訴我,鄉村打牌成風,他正上小學的兒子把壓歲錢輸了,又向奶奶要錢,奶奶不給他,說了他幾句,他就動手打了奶奶。
留守孩子打奶奶的事屢見不鮮,聽我在鄉下的家人說,鄉村留守孩子打罵奶奶常有發生。更嚴重的是奶奶成了一些留守孩子的“仇人”,有的孩子毒打奶奶,甚至殺害奶奶,媒體報道留守孩子殺害奶奶的案件也越來越多。
2012年2月3日《羊城晚報》報道了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永光村發生的一場家庭悲劇。15歲女生王某與奶奶發生口角后,竟然將把她一手帶大的奶奶掐死并放火燒屋。包頭市一位少女不但打罵奶奶,也因奶奶妨礙她與兩個男孩在一起,就把親生的奶奶殺害了。人們沒想到這兩個少女會如此殘忍。到百度上搜索“殺害奶奶”的關健詞,竟然有180多萬條,慘案大都是鄉村留守孩子造的孽。痛心追問這究竟是為什么?
產生這樣的悲劇,無疑是這些孩子的教育發生了嚴重的問題。鄉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在類型上是隔代教養型,方式上是溺愛遷就型,內容上是作業完成和生活照看型,結果上是相互埋怨型。隔代監護和親友代管的孩子,教育管理都是粗放簡單、疏于管教。用我家鄉的一句話說就是“隔層蘿卜隔層皮”。
母子連心,只有親身父母,才能及時發現孩子思想和心理上的波動,進行及時溝通和疏導,才能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而隔代監護和親友代管,往往與孩子難以溝通,造成他們抑郁自卑、孤僻不合群、自我控制能力差、甚至憤世嫉俗,身心健康扭曲等。
鄉村留守孩子群體,是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特殊的社會群體。這個特殊群體大都是無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都需要監護。也是他們成長發育過程中的特殊期,更是處于敏感的年齡過渡期,這個時候正在形成自己的個性,且可塑性大,當然,這個時候也屬叛逆期。孩子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父母的關愛與親人的溝通,但他們往往找不到傾訴的渠道,而對于他們,父母只是一個飄忽的影子,一個可望不可及的期盼。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愛,加上情感淡漠,造成他們人格發展不健全。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的孩子覺得受到歧視,9.5%的孩子有過被遺棄的感覺,1%左右的孩子想離家出走或自殺。
事實上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少了關愛,少了親情,缺乏溝通。這種缺失父母親情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向偏離,從而產生性格孤僻、封閉自卑、叛逆成惡等。這也是奶奶成為他們“仇人”的悲劇根源。
所以,唯有讓孩子們享受真正的父母之愛,唯有讓他們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雙親的呵護,心理上的問題得到及時的溝通疏導,他們才能夠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構建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才會成為一個有親情、有愛心、有理想的人。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家庭才能幸福美滿,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穩定和諧。
這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需要國家政府、社會各屆的共同努力。但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父母努力至關重要,首先是家有留守兒童的父母應清醒地認識到家中留守的孩子亟需父母的關愛與呵護,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雙親及時的愛,極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二是有條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以便與孩子建立密切的親子關系;三是,如果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要運用各種方式時時關注、呵護自己的孩子,比如:每天通話、定期寫信、網絡視頻,或不定期地把孩子接到身邊、經常回家看孩子,等等;四是與照看孩子的家人建立密切聯系并及時溝通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當然讓遠離家鄉打拼的父母做到以上這些事情,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和辛苦,但不管怎樣的付出,如能使留守孩子健康地成長,相信留守父母們定會高興和快樂地去做。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