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
前幾天帶孩子去郊游,中午找了一個農家院,點了一只柴雞。雞確實好吃,最后一塊都沒剩下。吃得心滿意足之余,和農家院老板閑聊幾句,居然大有收獲——這位老板不但會養柴雞,還把孩子教育得很棒。他四年級的兒子平常不用大人操心,一向自己管理自己,玩和學兩不誤,還是班里的學習委員呢!
在聊天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養育孩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竟然與飼養柴雞有共通之處。此言一出,可能會引來一些質疑:教養孩子怎么能和養雞相提并論?柴雞不就是散養嘛,有什么難的?現在社會壓力這么大,散養孩子怎么可能呢?今天,我就總結一下農家院老板的經驗,借“雞”說說。
遵循規律,用心陪伴
我們都知道,柴雞比白條雞好吃,營養也更為豐富,其一是因為科學地散養,其二是因為不追求快速生長,能按照雞的正常需求進行喂養。而教育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孩子的成長有規律、分階段,讓一個還不具備某種能力的孩子,去學習下一個階段的知識,最后也不過是養成“白條雞”而已。
一說起散養柴雞,有些人可能就理解成自生自滅,其實并非如此。雛雞剛出生時,是不能馬上就散養的,必須就近集中育雛,長到一個月大以后才能進行放養。否則會因免疫力較差,不適應外面的環境而造成雛雞過早夭折。這相當于0~3歲的嬰兒,需要母親細致入微的照顧和陪伴,過早的社會化和不考慮孩子實際情況的“散養”是不負責任的,反而會造成心理和人格缺陷,貽誤孩子的成長。
保障安全,有所約束
柴雞放養的場地也有講究,要選擇干燥、易排水、通風透光性良好的地方,最好是樹林下邊間有牧草的林地,并選擇網狀物圍成封閉圍欄,雞在欄內自由采食。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良好的環境才符合孩子的健康成長要求,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盡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同時也必須要設立界線。缺乏安全防范,無異于隨時讓孩子暴露在危險之下;而沒有界線的孩子,長大后不可能成才。有些家長以為自己在“散養”, 給孩子無限的自由,實際上卻疏于照顧和約束,沒有真正盡到養育責任。
在飼養柴雞過程中,既要預防天敵來襲,也要適當用天敵進行“驚嚇”。有時飼養者會故意驚嚇雞群,為的是不讓柴雞松懈下來,對環境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知道如何面對出現的問題。教育孩子也應如此。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很難建立成熟的應激機制。當然,人比雞要聰明得多,所以嚇唬孩子并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模仿大人的自我保護行為。
平衡營養,督促運動
在飼養柴雞過程中,雞群不僅要有一定的數量,且要放入適當數量的公雞。如果單位面積上雞的數量太少,會使雞群死氣沉沉、不愛活動。公雞不僅為了配種,更是要公雞天天追著母雞走。這樣,愛運動的雞必然肌肉緊實,口感既鮮嫩又有嚼頭。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孩子沒有玩伴、不知道運動和綜合發展,則必然會影響到智力和人格的發展。
柴雞每天都會到大樹下、草叢中自行尋找草籽、昆蟲等作為食物。這樣的覓食過程既是對自身體力和運動量的鍛煉,又能獲得多樣性的食物來源。與此同理,常常和大自然接觸的孩子,體力、耐力、專注力、觀察力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家長要注意不要讓飲食過于精細,讓孩子能夠遍嘗五谷雜糧,身體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和能量。
培養習慣,激勵自主
柴雞雖然是散養,也需要馴導與調教,比如使用敲盆或吹哨等方法讓雞群返回棚舍或喂食。一般是由一人在前面吹哨開道,并拋撒飼料讓雞跟隨,另一人在后面用竹竿驅趕,直到進入規定場地。如此反復訓練,雞群便能建立條件反射。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許多良好習慣絕不是天生就有的,其養成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反復訓練。
因為天氣和環境原因,通常飼養柴雞也需要添加一部分人工飼料,但要根據林中飼草和昆蟲等資源情況,來制訂合理的喂食計劃,決定人工補飼次數和數量。飼養者不能完全依靠飼料喂養,雖然那樣做非常簡單、快捷。他們仍然堅持讓雞群外出找尋自己需要的部分食物。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如果家長滿足了孩子包括飲食、消費在內的一切物質欲望,他們自然沒有自主“覓食”的需求。等家庭及社會需要他們自發努力、自食其力時,孩子恐怕既不會也不愿意去做了。
關注健康,關注細節
飼養柴雞需要按時進行免疫接種和消毒防疫,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雞舍每天要清掃干凈,并每星期用生石灰等對地面、門口消毒一次。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孩子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具備健康的身體,對疾病的預防、篩查是家長應該重視的事,家庭環境也要保證衛生、清潔,同時要養成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養殖柴雞的管理方面,飼養者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要勤于觀察它們的日常表現、行動狀況和精神狀態,諸如糞便是否正常、吃食和睡眠情況是否良好等,并以此為依據,及時、果斷地淘汰不符合標準的雞。教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父母如果不留意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怎么可能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思考孩子行為表象后面的原因,并拿出可行的方案在最佳時機解決問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活動習以為常、缺乏關注、視若無睹,孩子就有可能萌生不良思想、形成不良習慣、做出不良舉動,這些都會在無視和姑息中被逐漸放大,最終出現不易扭轉的偏差。到那時再想彌補后果就很困難了。即使孩子不被父母和家庭淘汰,也將被社會無情淘汰!
大家看到沒有,從以上方面看起來,養殖柴雞和兒童教育似乎沒有本質的區別。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其實并不需要父母具備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論、多么深奧的教育知識、多么優越的經濟條件,以及投注多少精力和金錢,只要盡職盡責地做好基本的那些事就足夠了。很多“山野民夫”的孩子,家庭本身并不具備過度保護、高科技教學和精細培養的條件,反而成長得格外健康、陽光、有生命力,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許多人說教育孩子很難,可實際上也可以很簡單。這個世界上,知識都是相互關聯和互通的,關鍵是看父母能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知識,運用到兒童教育上。就像這位農家院老板,對兒童教育毫無研究,可他用養柴雞的經驗和方法去養孩子,結果是柴雞好吃、孩子超棒!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