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方
再次見到高希希是他的新電視連續劇《血戰長空》即將上各大衛視的日子,出于忙碌,日程緊得要命高希希還是抽出一天的時間接受了采訪。那天北京的天氣炙熱得要命,正午的陽光也顯得格外的刺眼。我們在棚里等候了許久,也許等待是最好的開始。
一向不喜歡遲到的高希希這次不好意思的說著抱歉,面帶著他固有的微笑方式。“我們開始吧!”這也許是他常常在劇組中說的再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從這句話中深刻的體會到導演的一種工作狀態,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一向不喜歡遲到的高希希這次不好意思的說著抱歉,面帶著他固有的微笑方式。“我們開始吧!”這也許是他常常在劇組中說的最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從這句話中深刻的體會到導演的一種工作狀態,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和鐘情的題材種類,高希希因執導過古裝劇、年代劇、家庭劇、苦情戲、愛情戲,被稱為“全能型導演”,“其實我導演的軍事題材劇最為觀眾所熟知,也占據我作品的最大比重。”
2012年的初夏高希希讓整個夏天清爽起來。高希希執導過很多部軍事題材影視劇,《歷史的天空》、《垂直打擊》、《狙擊手》、《刀尖上行走》,每部劇中所展現的兵種和表達的主題都不一樣,“我覺得唯獨缺少了一部展示空軍的作品,《血戰長空》填補了這個空白。”對《血戰長空》,高希希非常看重,“我拍這部劇的目的,就是告訴觀眾,有血有淚的中華男兒在天空會抵抗到最后一分鐘。”《血戰長空》講述盧溝橋事變后日軍侵略中國,中國飛行員明知與裝備先進的日軍作戰無異于以卵擊石,卻還是義無反顧地慷慨赴難的真實故事。軍人出身的高希希表示,拍攝該劇前胸中就有一團火,“幾年前我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看完出來心里很沉重,熒屏放眼望去全是宮廷劇和家庭倫理劇,當時就想中國男人都到哪兒去了,恰在這時拿到江奇濤的劇本,就決心一定要將這部劇拍好。”
在拍攝《血戰長空》前,我和編劇江奇濤進行大量的史實考證,劇中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像邵兵扮演的高云天,原型高志航,時任第四航空大隊大隊長,首開中國空軍擊落日機之先例;沙溢扮演的劉長嶺,原型劉粹剛,先后擊落日軍飛機十一架,創中國空軍個人擊落敵機最高紀錄……這群飛行員,從航校畢業到犧牲,平均“壽命”是六個月,“事實上,那時中國空軍的裝備不可能對抗日本空軍,自殺式的進攻頻頻發生。現實情況比《血戰長空》更慘烈,劇中所有原型最后都犧牲了。”
對革命、戰爭題材的劇本,怕雷同、怕說教、怕生硬。在這種格局下,他恪守了自己藝術的一貫主張,以講好故事為底線,以塑造人物為重點。在《血戰長空》中,這些亮點俯拾皆是。“作為導演,我首先希望努力講好一個故事,同時希望我講的故事觀眾愛聽,尤其是觀眾愛看,這其實也是我的一種愿望,也是一種表達形式吧。我想,作為導演,實際上就是努力講故事、講好故事。”
“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我很注重細節的東西!”這是高希希這么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執著。他想為觀眾呈現出更好、更真實的故事。在與投資方的關系上他始終保持一種為他人著想的態度。“我覺得作為一個導演,有一個最重要的心態,要從最大的利益上去考慮投資方的利益,其實誰都不容易,他們也站在會不會有人來買和觀眾會不會來看這個立場上,導演其實不怕拍出來的東西不好,就怕拍出來的東西沒人看,這是最怕的,如果沒人看,那還談什么好不好呢。我和投資方的關系是一直維持得很好,因為我總是以保證投資方的利益為前提考慮的。”
他是電視劇的高產導演,但精益求精是他不愿也不敢放棄的一種精神,“有了今天這個成績不容易,千萬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不能恃寵而驕,守住這個特別重要。”
他是個在藝術和市場之間會平衡的導演,但一直說自己是個商業導演。“在平時生活中都有積累,但重要的還有幾點:一是你的視點和責任在什么上面,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把觀眾放在眼里,你可能會去拍不好的東西。我的視點始終還是面對普通的觀眾,他們喜歡什么跟我有直接關系。因為我來自底層,知道他們的疾苦,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我知道怎么表現,分寸在哪。二是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表現那種極端的東西,因為生活中的美和丑、善和惡是需要藝術家去提煉的,不是信手拈來就可以用的。 ”
他是個傳奇的導演,當我問他每次挑戰一個新的題材,做一些完全沒做過的嘗試,是怎么樣一個狀態時,他笑笑,笑容中帶著些許的自信。“其實一開始拍電視劇是為了生存去做,然后就是我如何超越作品本身或自己原有的模式。每次面對新的題材和類型的挑戰,肯定有興奮的成分,一旦接到一個新的任務,希望這個新的任務能再次超越自我。人是有極限的,永遠都有一個度,但是在沒有碰到南墻之前他肯定不會輕易去回頭,何況碰到南墻他還要想辦法跳過南墻。”
他是一個膽子很大的導演。“對,還確實是。我的成功本身就是由于探索而得來的成功,未來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須的。(這是一種超級自信嗎?)或者說是怕可惜吧。《三國》我不做可能別人就做了,別人做了肯定我不會滿意,拍出來再好我也不會滿意。因為我自己有自己想拍的東西。其實都是簡單地去面對,還有精心地刻畫人的感受。人物情感是第一的,所有電視劇歸結到一點,都是人物情感間的交匯。”
很多時候高希希都是在一種狀態中度過的,那就是“忙”。但是在幾十年的忙碌過程中也給他自己積累了很多東西。“要做一個優秀的導演或者是劇作家,你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就是吃飯的時候都可以聊到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個過程實際就是表達你未來作品里的思想內涵,觀眾始終在你身邊。我以前是學畫畫的,有一句話特別重要,說‘我把畫夾挪一下我又能畫半個月,就是你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的感悟和表現。生活中我會下意識地觀察,好比說你往這一坐,你的外測光和內測光,逆不逆光,這樣一鉤我覺得你的人立體狀態很好,馬上會想我要拍的話是怎么拍,你這樣坐和那樣坐是不一樣的,我都會去感受,都是下意識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你漠不關心它也就過去了。”
今年,高希希50歲。但他仍然把自己放在初次入行的狀態,每一部戲都將自己歸零,“你要是老躺在經驗上肯定會有問題。我意猶未盡的是電影,未來想怎么樣在這個領域里做好,以后要大量減少電視劇的工作量。”對于電視劇市場,高希希也有自己的看法,“現在電視圈里一窩蜂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盲目跟進,容易導致大量節目供過于求,像飛蛾撲火,以為都能賺到錢,可哪有這么簡單?需要付出艱辛工作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把各個環節都能做好的團隊才能吃香。”
“說不累是假的,但是樂在其中。”這是高希希在忙而快樂的享受事業給他帶來的幸福。“我覺得自己天生是個講故事的人,從小就很享受講故事的過程,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好導演。”對于高希希來說現在最大的幸福就是工作著。“當然,當我拍完一部戲,可以在家里待陣子,陪白玉說說話,跟女兒玩一會,那是更大的幸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生活中的高希希簡單,隨和。“放松方式有幾種,一是跟朋友聊天,另外一種是我自己有些癖好,喜歡做一些音樂工作室,還喜歡坐在大的電影院里一個人看片子。”有時候在工作中他也能夠享受這種放松的狀態。“在工作中本身就要有這種感覺才對,這是別人體會不到的,只能你自己感覺。你特別累,但是這個過程讓你特別享受,因為別人享受不到你這種完成工作以后的快感。”
演員們私底下都會說高希希是個溫和的導演,對于他的好脾氣也是修煉成的。“肯定是要逐步修煉,也有一些天生的成分。可以這么說,拍戲,除了化妝我沒干過,不負責給別人穿服裝,每個行當都干過,我對每個行當的細節都了解,每個部分能發揮到多大程度是基本有數的,所以不用慌亂和著急。有時靠急完全沒用,事要一步一步來;其二還要看你心里有沒有底。你有把握可以做到很好,沒有把握你就沒法辦了。”
“說不累是假的,但是樂在其中。”這是高希希在忙而快樂的享受事業給他帶來的幸福。“我覺得自己天生是個講故事的人,從小就很享受講故事的過程,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