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蘇芩
著名作家,歷任媒體主編、國內多家電(視)臺、平面媒體特邀顧問。她長期以大視角關注女性發展,關愛女性成長,為女人立言,其“蘇芩女學館”是目前國內最受歡迎、流量最大的情感交流空間,吸引超過六億人次訪問,倍受年輕讀者追捧。
個人作品:《真愛沒那么累,幸福沒那么貴》(《7天女學館》全新修訂版)、
《情場不輸人,職場不輸陣》、《男人那點心思,女人那點心計》、《20歲定好位,30歲有地位》等。
從處于較封閉狀態到如今的忽然開放,有一大批中國人突然無所適從。大家從小的教育相對封閉,面對全新的開放,情感世界會變得無規則。
情感,其釋放或者補充,對于都市人來說,是減緩焦慮感與壓力最廉價、最容易的方式。
情感作家蘇芩,每天打開郵箱,新的情感故事與情感困惑傾訴撲面而來,最多時一天就有幾百人來信,同時過去的未讀郵件還有近3萬封。
她特別喜歡在街上溜達,看著好多人,各種各樣的人,她覺得好有趣。以至于她出門絕不開車,只要上路就走神。
閱過多萬個情感深處后,在熱鬧的環境里,一個人獨立地思考,算是蘇芩目前的慣常狀態,即使再喧嘩,也能找到內心的那份平和。
蘇芩建議都市人比較客觀地去認識環境的開放,她覺得這并不是一種真正的開放,中國的傳統觀念沒有辦法磨滅掉。可能在一定年齡有的人會追求比較開放的生活方式,但每個人到了一定階段,社會、家庭的評價其實都會有傳統意義上的延續。
蘇芩用理性的筆觸在書里、專欄里與人們聊著關于情感的話題。情感是感性的,看待情感的方式卻應該理性,這其中的確有好多規律,成長現象的規律、人性發展的規律、不同年齡變化的規律、男性與女性特質的規律……,統統構成情感的規律。
閱讀來信時,蘇芩不會相信讀者所說全是真的,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傾向,這在錄制情感調解類節目里更為明顯,多方當事人,每個人講一段,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蘇芩會用心理學常識與規律去研究來信或者每個人的陳述,透過對方的表達,去研究他的心態到底是什么。多數時候,從人性角度來講,一個人的想法是符合正常心理規律的,但是這種規律的要求與其所要求的對方實際情況并不一定是匹配的。
情感可以跨越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甚至時空。無論是官員、藝人還是企業家、老百姓,大家面對情感問題時,都會脫掉物質外衣,可能大家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但本質上對情感的向往是類同的。
蘇芩需要從對方的內心狀態入手,解決掉心理的事情。有時,心理問題跟價值觀有關,“他永遠覺得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我喜歡的人應該是這樣的,那我們會明確告訴他,你喜歡的這種生活或者狀態不是一種真正的或者不是一種理性的價值觀的體現。”有時,心理問題可能跟家庭、社會的影響有關,除了表象外,那個人真正的問題一定是其內心最根源的地方,那里一定是有傷的。有時,人的情感和物質屬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錢和情是人安全感的兩種最重要來源,因為特別需要物質,而過的不好的人大多是他在情感上缺乏滿足感。“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現代的一些拜金女,也有可憐的地方,因為他們沒有遇到真正喜歡的人。”有時,好的現象也會讓她受益,她曾經看到過一對異地戀男女,雙方連續7年,每年只見一次面,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溝通,每天都會告訴彼此自己做了什么,即將做什么,兩個人的同頻甚至比有些天天在一塊的夫妻還要溝通暢通。
蘇芩說,婚前愛商能力低下即很多人不會談戀愛,婚后的婚外戀以及各種不同因素造成的剩女問題是現代都市人最普遍的情感問題。
為什么都市人幸福指數那么低啊?因為他看到的太多,想要的東西太多,相比之下,得到的就總是不能達標。蘇芩曾接觸過一對80后小夫妻,穿著與狀態能感覺到他們的經濟條件應該很差,他們為了經濟發愁,鬧離婚。但聊完以后才發現,原來他們在北京有3套房,他們把所有的工資拿出來還月供,剩下的只有1000多塊供兩個人生活。幾位情感專家都說,那么你們賣掉一套房子不就都解決了嗎?兩人說,不能賣,不能賣,賣哪套都不劃算……像這種好笑又能理解的現象還有好多。
看到眾多因為想要的與得到的之間的矛盾而帶來的情感傷痛后,蘇芩告訴自己,也告訴身邊的人,一定要錘煉一個比較好的心態。
當面對越來越多的人過來傾吐情感垃圾,看到情感狀態的不穩定,對一個人的摧毀力之大時,蘇芩也越來越珍惜自己如今穩定平和的生活狀態。
蘇芩總會跟自己講,我要跟自己商量商量,不能那么想,想要的東西別太多。無論怎么比,身邊總會有人比你更成功。身處現代環境,懂得這個事實,會更加有助于自我調適,形成長期良好的心理狀態。
從事情感咨詢的職業,需要有很強的定力,無論對方如何去表達自己,蘇芩需要有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被對方牽著走,她笑著說,自己是不太容易被催眠的人。她會適當忘掉自己,在傾聽對方的意見和觀點時,不把自己擺在首要的位置上。習慣后,甚至在自己遇到麻煩時,盡管第一反應會是比較感性的本能反應,但蘇芩立刻會跟上一些理智反應。
人要有一種清空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越強,他的狀態越好。“比如我這會兒特別煩,但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需要我有良好的狀態,我要放空自己,必須要把這一刻的煩惱放下,這就必須要有一種很強大的包容性的內心狀態。”蘇芩說。
蘇芩說,所謂的高尚生活不太適合她,她特別害怕極其高端的場合里,每個人不真實的狀態,每個人刻意表現出的好狀態,或者特別高檔的小區里,很少有人聚一塊的清冷感,她更喜歡更有人情味兒的熱鬧小區,喜歡樓上樓下,小區里的大爺大媽閑聊,樓底下的小孩兒玩耍嬉戲。“我特別喜歡跟普通人交往,我覺得他們特別真實,他們在跟你交流時,你會發現,怎么這么單純啊,甚至經常在做節目時,很多阿姨拿自己做的菜送給你,我們就覺得特別好。”很多人說蘇芩的書很接地氣,大概也源于此。
人的交往環境可以由自己去選擇,每個環境都是自己選擇的產物。觀察別人,跟人打交道,每天周圍很多人,而自己的個性又比較安靜,這大概就是蘇芩的特質吧。
蘇芩也希望他人了解客觀規律,學會發現自己的特質。
如果說做節目是輸出的過程,做久了會讓人枯竭,那么“往外掏”的習慣動作以外,寫作會是補充能量的過程。對于蘇芩來說,寫作中實現充電、沉淀或者思考,她發現,很多以前未思考過的,在其中會變成她的觀念或想法,然后她會用她的視角去認識。
《紅樓夢》把現代社會上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呈現出來了,里面所有人都有缺點,沒有一個純粹的壞人,即便是那個最討厭的人,也有她可憐的地方。讀完后,你會用更樂觀、更慈悲的心態去看待事情。蘇芩很小就對紅樓夢感興趣,后來進過外企,在情感類周刊里當過編輯,這些經歷讓她體會到現代都市女性的多元化特質。
她們有像男人一樣的果斷,也有女人特有的細致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從原始時代女性便主要進行采野果等收集類工作。她們在各種環境下的耐受力比男性要強,具備更強的人文性關懷與察言觀色的能力。
在書里,蘇芩最想表達的是女性對于生命的熱愛,希望女性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一個優美的狀態。《男人那點心思,女人那點心計》、《情場不輸人,職場不輸陣》等蘇芩已出的多部作品中,除了告訴讀者更多關于規律性的內容外,還希望輕熟女性通過認識并利用好自己的特質,好好生活。“中國傳統有女學這個概念,古代會教一些女孩子應該學習的東西,其實有時候這些遠比學多少技術要好。”蘇芩說。
關于女性的內容很豐富。“越看越覺得有趣,越看越覺得不簡單。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小心思,這種小心思有時候會讓你覺得挺可氣的,挺可恨的,但是又覺得很可愛。這個是我覺得很好玩的一點。”蘇芩說。
對于蘇芩自己,最新再版的《真愛沒那么累,幸福沒那么貴》原名叫《七天女學館》,那是多年前,她的第一本書。蘇芩回想那個時候,那種比較干凈、清澈的心情狀態下的寫作,至今難忘。“再要寫的話,確實很難有那種特別清澈的感受力了,像這樣一本書,這一輩子只能有這樣一次就不錯了。”
在如今她隨時能寫出的更加成熟些的文字中,透出的是女性對自己的掌控能力,對情緒的掌控與對生活的管理。蘇芩愿意跟可能正糾結的都市人聊聊天,不要過分看重自我,不要只關注自己,要從自己身上脫離開來,從自身延展到整個外部的世界和環境,還要善良一些,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你看到的世界會變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