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珉



林業在文明的演進中地位舉足輕重
縱觀人類文明史,人類文明大致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階段,林業的發展與文明的演進息息相關。
原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萌芽階段,人類主要靠簡單的采集和漁獵為生,森林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社會文明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火災等自然災害常給人類賴以生存的森林帶來致命威脅,這種自然中心主義的文明是人類尚無力自主地利用森林的表現。
農業文明使人類進入了農耕為主的大農業時代,人類為了擴展農業用地,就必須有意識地毀滅森林和占用大量林地。盡管取得了農業的長足發展,使得人類真正走出森林,但并未脫離對森林的依賴。房屋建設、煮飯取暖、焙礦烘陶等,均需消耗大量木材,依當時的文明與技術,人類脫離木材而生存是難以想象的。
傳統工業文明猶如人類文明的一道耀眼的閃電,打破了農耕文明的寧靜和沉寂,以大機器生產代替農戶耕作和手工作坊,生產方式日新月異,生產關系與時俱進,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同時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大量排污、過量消費的生產方式也引發了新的問題──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矛盾,使人類又一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業文明發展初期,木材或木炭被廣泛應用于建筑業、造紙業、造船業、采掘業、家具制造業、木材化學工業等。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也占用了大量的林地資源。所以,工業文明同樣也是以犧牲林業作為代價而發展起來的。
生態文明是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以科學的發展觀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時,又利于自然、益于自然,是自然──人──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和諧統一、共存共榮的一種文明形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使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社會牢固樹立。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的“五大建設”(指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新局面,為建成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生態安全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林業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都與林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林業除了提供林產品供給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外,還承擔著社會最主要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而且還具有明顯的社會功能。新的時期林業的多功能性更加突出,即林業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實現生態良好、維護生態安全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林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功能,在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經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林業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氣候安全中發揮著特殊作用;林業具有巨大的保健功能,在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林業具有巨大的美化功能,在樹立地方形象、改善投資環境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林業既是一項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良好為主要目的公益事業,又是一項以培育森林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為主要目的基礎產業,在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諸多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生態建設為主,加快林業的發展符合中國國情,是一個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相伴而行的。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9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確了林業“三地位”和“三生態”的戰略思想,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決定”指出,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要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使林業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是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2009年6月,首次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林業“四大地位”,賦予林業“四大使命”,明確提出了林業在生態建設中居首要地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2011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胡錦濤主席指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維護生態安全的保障,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動綠色增長中具有重要功能。建議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林業建設,發揮森林多種功能。
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實踐
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和技術,充分挖掘林業的多功能性,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林業,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林業。現代林業承擔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構建三大體系,提升三大功能,發揮三大效益,以林業的多種功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既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圍繞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近些年來,全國上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從國家層面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成績斐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相繼啟動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重點工程以來,對生態狀況脆弱、生態區位重要的重點地區進行了集中治理,呈現出森林植被增加、局部生態改善的良好勢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造林3179.32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有效保護天然林1.01億公頃,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65億立方米;退耕還林工程造林2513.30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個多百分點;無林少林的廣大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8%,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74%。2010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工作會議,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總投資達2440億多元。
從社會層面看:群眾性植樹活動持續高漲。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公益性、義務性,在中華大地上蓬勃開展起來,成為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聲勢最浩大、影響最深遠的一項群眾性運動。30年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127億人次,義務植樹589億株。廣大民眾參與林業、建設林業的熱情高漲,社會資金投資林業的比重大幅增加,政府規劃引導、企業踴躍投資、群眾積極參與的社會化大林業格局正在形成。
從地方層面看:林業綠色實踐與創新不斷涌現。就全局發展規劃來講,海南的“綠色崛起”,青海的“生態立省”,北京的“綠色北京”等戰略的實施,都為地方現代林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支持;就林業部門實踐來講,廣東省啟動了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程,廣西自治區實施了“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浙江省開展了“1818”平原綠化行動,遼寧省啟動了青山工程,此外山西的“身邊增綠”、江西的“一大四小”、湖南的“三邊”造林等省級工程建設也在扎實推進。
正是由于全國統籌一盤棋、全民上下一條心,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科學利用與保護三個系統和一個多樣性,積極推進現代林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體體現在:森林資源數量快速增長,森林資源保護不斷加強,林業“雙增”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我國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20.36%,全國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38.6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3.45平方米提高到11.18平方米;濕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主要江河源頭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濕地、主要沼澤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部分項目區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修復。國家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近5年來,各級政府共投入資金30多億元,完成濕地保護項目205個,恢復濕地近8萬公頃。建立了濕地自然保護區 500多處、各級濕地公園 34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41處,已有50%左右的自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全國土地沙化防治進入了“整體遏制、局部惡化”的新階段。第四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顯示,2005年~2009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比上個監測期年均多縮減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的省份增加到2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大熊貓等50多個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種群持續擴大,蘇鐵等千余種野生植物人工種群基本建立,野馬等物種回歸自然進展順利,野生動物損害補償試點有序推進。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達2035處,總面積達18.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2.9%,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
我國林業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的時期,更要努力開創現代林業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生態文明和滿足民生需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已成為時代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反省,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揚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經濟增長和社會消費水平提高不能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和穩定生態安全(尤其是氣候安全)為代價,在發展過程中不但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尊重自然規律。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綠化祖國,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增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是以生態建設為主,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密切結合的林業發展戰略,是推動園林綠化事業科學發展、服務國家大局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推動生態文明發展,既要注重文化層面的宣傳、意識形態的引導,還要注重制度建設和重點領域的實踐。
一是深化生態安全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就是要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籌劃優化生態系統格局,在國家局面上形成生態安全共識。深入挖掘生態文化內涵、興辦綠色文化產業,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提倡生態文明觀念,弘揚現代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生態優先政績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就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考核機制,逐步摒棄唯GDP論,建立生態優先的政績觀。綜合協調各部門、各區域的關系,最終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和激勵相容的管理體制,健全生態文明制度。
三是加大生態建設投資,推動生態文明實踐。就是要充分利用社會各方力量,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機制,加大生態建設投資。抓住生態建設的關鍵領域,突出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開發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創新生態文明實踐,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單位: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