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勇軍



2012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啟動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系統研究思考國有林場改革有關問題,通過推進國有林場改革,逐步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規范運行管理,分離林場辦社會職能,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穩步提高職工收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林場生態和社會功能明顯增強,對于促進改革工作順利開展大有益處。
國有林場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造林育林,以綠化荒山、培育森林、建設生態為已任。林場經營的森林資源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同時,也在國有林地上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為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然而,在加強生態建設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國有林場大部分森林區劃為重點生態公益林,可經營林地大大縮減。生產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林場的發展舉步維艱。
解決國有林場面臨的諸多難題,促進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是當前林業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國有林場廣大職工的強烈期盼。基層的林業建設者們殷切希望政府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出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措施,盡快把國有林場從目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及早走上振興之路,為實現整個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多作貢獻。
進入試點階段的改革
2011年,國家林業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南、甘肅7省開展全國國有林場改革試點。通知要求,各試點省要結合本地實際,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國有林場改革的重點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各試點省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細化改革措施,認真測算改革成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林場為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森林資源枯竭、實施水源涵養林和公益林保護等原因,商品林采伐量逐年下降,林場經濟收入開始每況愈下。
多年來,國有林場的經濟來源多數僅靠木材經營所得,收入僅能維持職工的基本工資,根本抽不出資金從事其它產業開發。國有林場大部分的基礎設施都始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很低,基礎設施破舊情況十分嚴重,尤其林區房舍破舊問題更為突出。國有林場大多地處林區,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極不完善,極大制約了林場的發展。一些林業基層干部職工認為,國有林場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最后一個堡壘,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晚改不如早改。
已醞釀多年的國有林場改革,去年開始國家層面試點。這項改革,人往哪兒去,錢從哪兒來,這是現實面對的“兩難”。這項改革,森林資源增加、職工安居樂業,這是改革期許的
“雙贏”。
作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的試點省,江西省憑借著林改的豐富經驗,國有林場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有關數據顯示:江西現有國有林場421個,占全國國有林場總數的近1/10,而經營面積只有2474萬畝,僅占全國的2.6%;平均每個林場經營面積5.87萬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到目前為止,全省還有國有林場職工97226人,負債總余額高達39.58億元,人均負債4.07萬元;全省3.36萬名職工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13萬名職工沒有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很多職工全部家當還不足一籮筐。
這種窘境令人坐立不安:一方面長期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債務包袱沉重,國有林場基礎設施不如農村、自主經營不如農業、生活水平不如農民;另一方面冗員過多、人浮于事,“職工當監工、干活全靠臨時工”。林場生存尚難,何談發展!
江西省國有林場改革著力破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兩大難題,把維護國有林場資源、職工、社會穩定作為改革的重要前提,并貫穿改革的始終。
江西省國有林場改革有三大特點:一是改革重組。原則上每個縣的林場個數不超過3個,并分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生態公益型林場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按面積合理核定編制數,人員和機構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所需生產人員和護林人員采取購買勞務方式從富余人員中返聘。其他國有林場整合1個?2個商品經營型林場,全面推行企業化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二是轉換職工身份,建立新型勞動關系。在保持國有林場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穩定的基礎上,除“4050”人員外,其他國有林場職工全部實行身份轉換,打破“鐵飯碗”,全面建立以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為基礎的新型勞動關系,搞活用工機制。三是引進戰略投資者,轉換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林場改革,通過引進資金、技術和新的管理模式,給林場“輸血”,打破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思維模式,延長林業產業鏈,培育上市企業,做大做強國有林場。同時,充分借鑒林改經驗,把國有林場商品林承包給職工經營,或采取“分股不分山”的方式,把股權量化給職工,實行股權與經營權分離,職工按股分紅。
森林資源是國有林場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江西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推進國有林場改革中,不是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而是在保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做到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林,把國有林場由過去的政府包袱,變成把資源轉化為資本的重要平臺、發展林業產業的重要平臺和創建和諧林區的重要平臺。
國有林場改革的建議
解決國有林場面臨的諸多難題,促進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是林業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國有林場廣大職工的強烈期盼。目前,國有林場的改革試點正在7個省區進行。筆者所在的浙江省也是試點省份之一,浙江省按照中央9號文件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現代國有農林漁場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和有關精神,正在抓緊研究出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措施,希望盡快使國有林場擺脫目前的困境。
實行事、社分開,分離林場辦社會職能。把目前由林場承辦的學校、醫院等社會服務機構從林場剝離出去,交由當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場職工及子女能夠享受社會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從根本上減輕林場辦社會的負擔。這是目前國有林場改革的方向。為使國有林場改革能夠順利進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實施積極扶持政策。將編制內人員全部納入財政預算;支持解決好國有林場職工基本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的繳費問題;對國有林場發展營造林和森林撫育,發展林下種養殖業以及林地管護給予支持;以棚戶區改造工程為契機,支持國有林場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決職工住房,徹底改善職工生活居住條件。
二是理順管理體制,合理設置內部管理機構。按照“精簡、高效、協調”的原則,結合國有林場實際,合理設置內部管理機構。例如:筆者所在的浙江省松陽縣國有林場建場于上世紀50年代初,現有職工總人數為104人,其中在職職工63人、離退休職工41人。經營總面積35290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筆者認為國有林場應定性為準公益性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落實人員編制和經費。
三是創新經營機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把國有林場改革與解決職工就業和改善林場基礎設施條件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發展職工家庭自營經濟,職工除了可以承包荒山造林外,還可以承包中幼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等生產經營項目,也可以結合林場經營實際與職工自身經濟狀況積極發展森林旅游服務、林下種植和養殖等適宜家庭經營的項目,既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又使職工獲得應有收益。例如:筆者所在的浙江省松陽縣國有林場結合林場實際,實行經營機制的轉換,著重圍繞勞動人事、勞動用工、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加快國有林場林業產業發展的步伐。我們把多種經營和二、三產業項目經營、零星荒山荒地開發利用以及零星毛竹經營等放活給職工個人或聯戶承包,發展職工家庭經濟,讓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職工先富起來。通過壓縮場部管理人員、護林經費包干、經濟林承包、鼓勵職工保留工籍外出創業等方式,使林場職工發揮各自才能努力工作增收。有不少自主創業、承包經營的職工在城鎮建起了私房,開上了小車,做上了小老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四是實行科技興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地采用先進林業科學技術和現代林業管理手段,保護培育森林、開發利用資源、建設管理林場。重點抓好現有林場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科學編制林場發展規劃和經營方案,加強經營管理,集約經營森林,逐步使國有林場生產建設和經營管理走上科學化、規范化軌道。筆者所在國有林場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出了“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內引外聯”的發展思路,一方面立足林場優勢,開發經濟林;另一方面鼓勵林場職工入股投資經濟林基地建設,目前已形成規模效益。先后建成經濟林基地3180畝,其中:名茶基地500畝,優質臍橙1774畝,香榧基地250畝,高效筍竹林800余畝,其它經濟林656畝;建成馬鞍山大樓、古市綜合市場及甲魚養殖場等。這些項目的建設,為林場的脫貧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良好基礎。
總之,國有林場改革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致富職工為目標,立足實際,放眼長遠,大膽創新,促進林場的快速發展,開創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的局面。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松陽縣湖溪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