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田陽



暑期,宋維明教授依然繁忙。這位北京林業大學的校長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在協同創新中找到農林高校發展的突破口。他從北林大的實踐中,對政產學研用一體化與實現協同創新的互動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對農林高校如何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宋校長說,“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拓展產學研結合成效,多方面共同推進深度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有效匯聚校內外創新資源和要素,已經成為高校協同創新的重要突破點。多年來,行業高校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從產學研到政產學研用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林高校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各方的資源優勢互補,涌現了河北農業大學的太行山道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教合作以及北京林業大學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等成功模式。
宋校長說,在開放辦學方面,需要改革傳統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創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辦學新模式。
相對“產學研結合”,“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增加了“政”和“用”。宋校長認為,這是對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拓展。要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監管作用,以國家戰略和行業市場需求為導向,挖掘、整合、再造,充分利用政府、行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戶等優質創新要素,從而實現教育與科技、經濟和社會的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協同創新的效應,以滿足國家的急需和走向世界一流。
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是協同創新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宋校長說,協同創新的目標就是打破創新主體間壁壘,統籌、協調、整合各類創新要素,實現優勢積聚效應。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正是適應這一要求,以“開放、集成、高效”為目標,引導創新元素匯聚,整合教育、科技和市場資源、創新管理和運行體制機制,協同創新實施有組織的、長期性的、目標清晰的可持續戰略協作,為協同創新提供強大動力。
高校協同:創新的主要載體
宋校長指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是高校協同創新的主要載體。高校協同創新要求高校從對內對外兩個維度,探索各種資源整合、推進深度合作的新途徑。
一方面,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高校與金融機構之間,高校與社會中介之間,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高校與國際諸多領域創新力量之間,要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
另一方面,在高校內部的各學科教師之間,高校與高校教師之間,高校教師與科研院所、產業企業的研究者、生產者、管理者之間,也要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和創新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合作攻關,從而實現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生效益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宋校長強調,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強調政府發揮宏觀引導規范作用,推動高校以國家需求和行業發展為導向,以特定的創新領域為對象,建立集合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其他力量等相關優勢要素,借助新型的融合與運行機制,推進學研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政學一體:
構建校地合作長效機制
據宋校長介紹,北京林業大學站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提出了強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學校、學院、學科和學者的“四學一體”的綜合優勢,大力推進學校辦學機制、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模式的創新,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政產學研用結合,努力形成學校的比較優勢和獨特競爭力,實現特色發展。
他告訴記者,學校十分注重強化政學一體化,構建服務國家、行業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長效機制。
一是通過推進政校合作,積極建設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良好互動,了解國家需求。學校與國家林業局、水利部、環保部、住建部等行業主管政府部門建立聯合辦學長效機制,2010年作為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兩部共建的學校,使學校的“政學一體化”邁上更高的臺階。
二是密切與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聯系,在服務中求得支持。學校先后與廣西林業廳、湖北林業廳、遼寧林業廳、福建省三明市、北京市海淀區、內蒙古赤峰市、黑龍江黑河市等開展深度校地合作,促進了地方的農林經濟建設,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
產學一體:
力推現代林業產業發展
宋校長說,近年來,北林大強化產學一體化,推動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緊跟林業產業發展要求,引導優勢學科主動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在這方面北林大做出了許多努力。
園林植物學科建立了全國惟一的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揮科研優勢,開發利用花卉資源,推動花卉現代化生產,研發出10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在全國建立了18個花卉技術推廣基地,插花藝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地方政府共建“北方平原林木良種創新與示范實踐基地”和“滄州棗樹教學和科研實踐基地”等研究基地,牽頭組織成立全國油松良種基地技術協作組,攻克多項樹木染色體組加倍關鍵技術,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一批國家授權的雜合多倍體良種。
木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人造板優質高效膠粘劑生產與應用關鍵技術”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開發出甲醛高效活化技術與脲醛樹脂分子結構調控技術,已在230多家企業轉化推廣,為企業新增利稅30多億元。
學校與國家能源局等共建“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與北京市政府共建“北京生態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北京海淀區共建“中關村大學科學城”項目,與中國林科院共建“林產品貿易研究中心”等。完成了北京市植物種質資源調查、北京公路生態綠化規劃和北京市郊野公園的總體規劃設計施工等重大項目。
研學一體:
教育科研深入融合
宋校長說,北林大強化研學一體化,促進了教育與科研的融合。
一是深化校所院合作。與中國林科院、中國水科院、中國環科院、國際竹藤中心、北京農學院實施聯合共建學科、實驗平臺和推廣應用體系;與10所行業特色高校發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通過深化合作,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二等獎7項,反映了協作的良好效果。
二是統籌國內國外資源,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學校堅持本科和研究生培養聯動,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構建多維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建立了100余家就業實踐基地;構建研究生選拔、課程教學、培養環節、學位論文、學術交流與訪學、科技創新、獎助等為一體的質量支撐保障體系;面向國際,加強教育合作開放。組織承辦第23屆國際楊樹大會,第一屆、第二屆林業教育國際研討會,亞太地區林業院校校長會等重大學術活動,成為亞太地區林業院校長會議機制協調辦公室掛靠學校。
用學一體:
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
在用學一體上,北林大做了不少工作。突出表現在為社會服務上。
一是主動發揮學科特色優勢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組織優勢特色學科全面參與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研究與治理,提供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科技支撐;積極參與三峽工程、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和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設置等國家重大建設和戰略的論證和評估。
二是建設綠色大學文化,引領生態文明。凝煉“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的辦學理念,在校內形成廣泛共識,籌備舉辦綠色校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低碳價值觀。加強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實踐,建設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主辦生態文明高端論壇。發起成立中國青少年生態環保志愿者之家等組織,“綠橋”、“綠色長征”活動等成為品牌。
三是加強風景園林設計,服務人居環境改善。學校的園林規劃設計水平一流,擁有兩個國家甲級資質園林設計單位,連續15年實施中南海景觀改造,完成中華世紀壇環境設計、深圳仙湖植物園、杭州西湖湖西綜合保護等園林設計項目600多項,遍布全國30余省區。
政產學研用一體化任重道遠
通過多年的實踐,宋校長深刻體會到,在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成效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核心,突出學科特色優勢是關鍵,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根本。他認為,要加強學科匯聚,推進多元協同創新,強化創新主體矩陣管理,提升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實效。
宋校長說,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資源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開放共享。同時國家對農林教育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林院校應抓住協同創新計劃的機遇,發揮行業院校的優勢和特點,積極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努力形成行業院校協同創新的新體系和新機制。為此,他提出了三個對策。
對策一:完善農林高校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的管理運行機制。
宋校長說,目前,農林高校與其他行業高校相比,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和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集中在,協同重點和突破點難以聚焦,原有的管理體制、從屬行業和發展歷程各不相同,導致自我封閉、分散重復、效率不高。
宋校長指出,在此背景下,農林高校對內要改革校內基層學術組織結構,整合校內創新資源,建設一批科研創新團隊,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凝練協同創新方向;對外要聚集外部協作力量,政府、企業、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發揮優勢,通過新機制促進“政產學研用”結合的集成化、組織化程度,形成深度融合的政學、產學、研學和學用銜接關系,為農林高校辦學功能不斷高度化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
對策二:建設新型的資源投入保障體制機制,形成促進農林高校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政策導向。
宋校長認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現出的內在機制的變革,必然在保障其發展的資源投入上,形成一種新的可持續的保障機制。包括政府、學校、科研機構、企業和成果的用戶都是資源投入主體。
由于農林高校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功能的實現,有更大的公益性和社會性,因此政府在一體化進程的早期投入中要扮演主要角色。中央明確提出,農林教育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并要求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主導作用。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與現代農林業發展的需求相比,農林高校普遍存在著歷史欠賬多,辦學基礎條件差,辦學條件與發展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等問題。
他建議,國家根據農林高校的現實需求,根據分層次突出重點的原則,進行政策指導、資源配置和資金投入上的傾斜,破解影響高等農林教育、農林科研與成果推廣相結合的體制性障礙,形成公共財政穩定增加投入的保障機制,提高農林高等教育持續發展條件。
對策三:創新符合各校實際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合作新模式。
宋校長說,農林高校要圍繞國家亟需的戰略性研究、科技尖端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等需求,探索建立適應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符合本校實際的協同創新模式,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的相互融合。同時,農林高校要科學處理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集中投入與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關系,堅持適應需求和引導變革的統一,推進學科群與產業鏈、產業群的協同,最大化地實現集成創新,產生協同的倍增效應。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