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詹育鋒是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秘書長,這個25歲的小伙子來自廣東,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公共藝術設計專業。詹育鋒擅長繪畫、設計、攝影。2009年9月,一個機緣巧合,正上大四的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于2010年畢業后正式在這里全職工作。2011年1月正式接替李立,出任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第二任秘書長。
從志愿者到秘書長
CYCAN是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的簡稱,由中國大學生環境組織合作論壇、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等7 個優秀的青年環境組織于2007年8月,結合各自優勢資源共同發起成立,是中國第一個針對青年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非營利性組織。CYCAN的口號是“低碳未來 青年責任”。致力于組織中國青年開展有關全球變暖、能源問題的項目,推動資源節約型校園建設。該組織向全國高校環保論壇發出1000 余份參與CYCAN 試點項目的邀請,選拔了21 個省(區、市)的23 所高校代表赴京參加節能減排相關培訓,并在各高校開展具體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自CYCAN成立以來,超過450所高校曾參與CYCAN組織或發起的活動,直接參與學生人數約十萬人,間接影響人數超過百萬人次,有力地推動了青年人了解、認識并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進程,并為有能力的有志青年提供成長的平臺和機會。
2009年年初,CYCAN終于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經過3年多的發展,CYCAN從一個學生志愿者團隊逐漸成長為一個青年環保非營利性組織,逐步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不斷完善組織建設的同時積極開拓項目,為推動中國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而不懈努力。
2009年9月,詹育鋒作為志愿者,應邀參加青年氣候網絡的聯合國日宣傳活動籌備工作時,對氣候變化還知道的不多。他為那次活動設計了標志、海報和宣傳冊。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200余個高校、50余家非政府組織參加,總參與人數估計達到了500萬。
“我和志愿者們持續工作了一個月,大家都非常努力。沒想到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項工作,就好像是一見鐘情的感覺。”詹育鋒回憶說。
有大約3萬名中國青年直接參與到活動中,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的支持。志愿者們的行為藝術表演給詹育鋒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有的社團用電風扇給雪山降溫;男同學們把身體涂成藍色在海邊站成一排,警示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有的以騎車或輪滑代替開車。
詹育鋒說:“我從同齡人身上深切感受到了熱情、堅韌和力量。”這一活動使他發現了物質社會閃光的另一面:年輕人正在為建造綠色星球和潔凈未來而積極努力。
2009年, CYCAN向哥本哈根舉辦的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派去了包括詹育鋒在內的36位中國青年代表團,參與氣候談判。“中國是世界碳排放量第二的國家,可很多人根本不關心這事,我們覺得,得發發聲。”詹育鋒說。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讓CYCAN走上了公益創業的一個小高峰,也讓中國政府和社會開始關注氣候變化、碳排放。“在此之前,‘氣候變化這個詞對于社會還很陌生。我們是最早的、由青年人獨立發起專注于氣候變化議題的非營利性環境組織。”詹育鋒說。
除了構想口號、設計T恤衫和海報、拍攝會議,詹育鋒和團隊成員也組織了不少活動,如“中醫診斷,為地球開出藥方”活動:身著傳統中醫服裝的他們向參會者提供“健康檢查”,在反對氣候變暖請愿書上簽字的參會者收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藥方。
此外,團隊成員還與各國政要、記者、談判代表進行了討論,其中包括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和美國時任商務部長駱
家輝。
中國青年團打出的口號是“刻不容緩”,英文縮寫意思是“現在”,呼吁全世界公民立即行動起來投身低碳環保、制止氣候變暖
事業。
詹育鋒認為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顯示出中國青年環保志愿者在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主要是語言方面。中國青年團的大部分成員雖然能理解發言內容,但卻很少有人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他國家青年代表的專業性給詹育鋒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很多國際青年組織的成員都諳熟氣候談判會議的架構和政策。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建議,而我們光是聽。”
他指出,中國高校很少開設氣候談判方面的課程,中國的年輕人參與相關國際交流的機會也不多。
為了迎接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青年氣候網絡對團隊進行了培訓,幫助他們了解會議的框架體制、氣候變化議題、籌資、公共關系維護和項目運作。但詹育鋒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必須提供經常性的培訓。從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回國不久,詹育鋒成了青年氣候網絡的一名全職工作者。在CYCAN期間,詹育鋒多次參與中國青年通往哥本哈根系列活動和“點綠中國”系列活動。
每天工作12個小時
CYCAN在2009年的時候,僅有3名全職工作人員,而其大量工作都是依靠50多名在北京的志愿者和20多名在國外工作或學習的志愿者來完成的。
在2010年5月,CYCAN走上艱難的機構改革道路,經過兩個月的籌備,在各界同仁的支持下,于2010年7月4日成功召開改革會議。改革會議確立了“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秘書處”的治理結構,制定了《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過渡期章程》,并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及新的秘書處執行團隊。
改革后的CYCAN把自身定位于青年行動的推動者,促進者和協調者,致力于為一個成員驅動,民主治理,廣泛參與,積極創新,開放透明的青年氣候行動網絡搭建平臺。
詹育鋒和這批年輕人共同組織了一系列與氣候和環保有關的活動,如2010年在上海召開的第2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以及吸引了中、美、印1000多個學校參加的清潔能源競賽項目“三國智”。現在,詹育鋒成了青年氣候網絡的負責人。
詹育鋒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省份廣東省,父母在家鄉深圳做生意。他在北京上學時喜歡業余時間逛逛畫廊、看話劇和電影、或者和朋友們打臺球。但現在他的工作時間表已經不允許他再享受這些興趣愛好了。
詹育鋒現在每天幾乎平均工作12小時且周末無休。 “我要培訓志愿者,為項目籌款,或者與合作方會面。”他說,“有時不得不在辦公室過夜。”
如果詹育鋒畢業后時從事設計行業,那么他的收入應該大約是現在的3倍。但他并不急于掙錢。“現在最重要的是鍛煉自己的能力,而青年氣候網絡恰恰是一個讓我可以接觸各行各業的人、不斷學習的地方。”他說。
當了CYCAN的秘書長的詹育鋒確實沒掙什么大錢,但他領導的團隊卻屬于國際級別。他說,成員都是精英級“氣候青年”,只是因為他們所從事的議題是“世界氣候變化”。
此后,CYCAN每年都組織十幾名青年參加哥本哈根會議,“氣候變化”一詞也成了“社會熱門詞匯”,街頭巷尾都開始議論了,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都來了。
詹育鋒興奮地對記者說,CYCAN作為“致力于組織中國青年開展有關全球變暖、能源問題的項目,推動資源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非政府組織,被寫入到國家發改委2010年11月編寫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0 年度報告》中。
有了成績,有了社會認知度,CYCAN跟微軟、聯想、福特、豐田等企業談項目也有了底氣。詹育鋒說,這兩三年,隨著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更多的年輕人和他一樣,成了具有“應對氣候變化”責任感的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