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機緣巧合,我第一次踏上了這片讓許多人魂牽夢繞的土地——香港。王家衛鏡頭下的重慶森林,王菲的搖頭晃腦,背景樂選用《California Dreaming》自由的氣味,天花亂墜的香港,當然是電影里的氣息。真實的重慶大廈,陳舊殘破的外觀像被強塞進尖沙咀的光鮮樓群中,印度人菲律賓人非洲人熙攘,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香港的寸土寸金。
話說香港
香港,一個說不完的城市。
走在香港的街頭,總有一種身處港片中的錯覺,既陌生又熟悉。街上的阿Sir皆是港片里的原汁原味,讓人倍感親切。坐在通往市區的地鐵里,車廂安靜有序,似乎是消了音的真空包裝,途中鄰座接打手機,只見上下嘴唇動彈卻不聞聲音,我才明白習慣了的大嗓門在香港將是一件多么駭人的事情。每日穿梭在地鐵站之間上上下下,也只聽得疾行的港人鞋底與地面間的踢踏聲,扶梯靠右側站立,因為左邊永遠有一路小跑的白領追趕時間。永遠是閘門打開,黑壓壓的人群魚貫而出,像一層層浪潮,分別再涌入下一個進出口。
香港,這個彈丸小島,交通路況卻好得出奇。狹窄彎曲的盤山路,未見擁堵,未見混亂,車輛行人各行其道,雙層公交巴士優雅穿梭,站牌前行人自覺排隊站好,從冷氣十足的巴士二層俯瞰城市街道,樹蔭下漂亮精美的商業招貼伸出建筑物外,路人低頭走過,香港島起伏山路的平常下午,一派歲月靜好。TVB的港劇把這700萬人口的城市描繪得愛恨情仇、刀光血影,曾經以為身在香港將是怎樣一番驚心動魄,誰知這個城市運行秩序井然,全無錯亂章法,至于港劇里打打殺殺動蕩情節,只有在一段一段路過的擁擠巷道中發揮想象了。
匆匆一瞥
因為王家衛的一部《旺角卡門》,讓我深深記住了這個燈火通明,有著一派繁榮興旺的商業氣味的地方。這次特意來到旺角,果真人山人海,道路兩旁的霓虹燈閃爍不停,和電影中一樣。突然讓我想到了《古惑仔》,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浩南哥混過的地方。
從地名可以看出香港明顯的中國味道和殖民色彩。幾條大道都是以老外名字來命名,好像這些都是以前的港府高官,有的還當過總督,如彌敦道,軒尼詩道等,中國特色的如油麻地等。
在旺角逛了幾家商店,沿著女人街周邊溜了幾圈。很多街鋪還沒有開業,正在搭棚架,感覺到亂糟糟的。從旺角往南,經油麻地到尖沙咀,就是俗稱的“油尖旺”區,這里應該是九龍最繁華的地方了。
尖沙咀最南邊靠海的地方,有一條聞名的星光大道,說是大道,其實也就是一條小道,道路不寬,也不是很長,但是凡你知道的電影名人基本都會有手印在此,如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李連杰、林青霞等等,當然也包括很多早年為了香港影視產業做出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們。李小龍的塑像擺著他經典的招式,仿佛給人們講解著當年的風光。
往西不遠就是天星碼頭,有一個很老的鐘樓,后來得知是早年火車站的,已作為歷史景點保留下來,這兩個建筑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從天星碼頭坐上天星小輪,只用港幣2元就可以抵達中環。坐在天星小輪上,看海面碧波蕩漾,海風陣陣吹來,對面的中環參天大樓籠罩在一片霧氣茫茫中,會展中心像一只出水的海龜。
只需一小會兒,天星小輪就到了中環碼頭,這里才是香港的靈魂和精氣所在,摩天大樓林立,各式廣告牌掛在樓頂。一下船,就看到了香港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有似一把利劍。走不遠就到了立法會大樓,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座有歷史、有年頭的古老的歐式的建筑。立法會大樓不遠就是著名的中銀大廈,這個華人著名設計師貝聿銘的杰作,好似一把鋒利的鋼刀,那凌厲的線條,似乎有一種張揚的個性在里面。邊上的匯豐銀行大廈和長江實業大廈等看起來就平和、低調的多了。
行走在中環這些高樓聳立的街道兩邊,偶爾也會看見一個乞丐席地而臥,在等待路人的施舍。不禁心里就問:這是否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赤裸裸的金錢社會?走過一棟棟高樓的下面,只見高樓個個抬頭望不見頂。這時,不禁在想:國內的大城市什么時候才會有這么多集中的高樓大廈呢?現在是不是只有上海浦東、深圳羅湖才有資格和香港一比?轉而忽然想起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一篇文章,大意如下:看一個城市的素質,不是看它的樓修的多高多靚,而是看突然一陣兩個小時的暴雨,這個城市有多少積水。感覺此言意思如同判斷一個人,不是看他穿得衣服華麗與否,而是看他的內涵、素養一樣。由此聯想到近幾年國內大城市的樓越修越高,但下水道卻沒有人關心,經常是暴雨過后一片狼藉。
從中環走到會展中心,花不了多少時間,抬眼望去,會展中心就在眼前。在我的記憶里會展中心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在九七年香港回歸時,回歸儀式就是在這里舉辦的;另外就是成龍的電影《新警察故事》中,最后一戰就是在這里,謝霆鋒被吊在上面的鏡頭確實讓人心懸。
尾聲
因為時間緊張,我也只是略略走了一些地方。而我所見的香港,真是一個多元多姿多彩的城市,它雖然有自己的微恙,但論其美麗卻也是不容置疑的。港人的謙遜、嚴謹、克己守禮,在我所到過的城市里實屬罕見,他們也是螺螄殼里做道場的行家,但于細節的雕琢同樣不會忽視。在香港街頭隨便推開哪怕任何一間茶餐廳,其衛生、服務、飲食的容量和質量都會令人大呼物超所值,酒店的貼心接送服務,極其舒適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貨真價實的各色商品,一切的一切,都在強烈吸引著對生活哪怕最沒有要求的人,那種現代化,是人性的現代化,是智慧的現代化。
其實,對于香港的描述每個人都會有它的一面,是藏匿在大廈縫隙里大排檔桌上盛酒的雞公碗,是《歲月神偷》里以永利街為原型借助CG做成的六十年代深水,是“中環價值”所主導的“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又或是深谷窄巷里靠政府救濟金過活的祖母級的“垃圾婆”。
可于我而言,香港仍舊是一個未知的城市,因為只是過客,所以看不透華美,也摸不到虱子,但始終,記錄下來的就是真實的,真實是多面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