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所謂崇內,指的是現在明城墻遺址公園以北、蘇州胡同以南、北京站前街以西、同仁醫院以東的崇文門內地區。而崇內大街則是南起崇文門路口,北抵東單路口,民國間曾北延至燈市口大街東口,自晚清街西被劃入使館界后,街道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里中外商鋪櫛比,由南至北,達300余號之多,同時又是孝順、船板、小報房、蘇州、麻線、西裱褙、羊肉等胡同的巷口,故行人擁擠,買賣發達。
崇內大街不只有歷史故事,這里更是老北京與新北京接軌的地方。先說一處咱們最熟悉的地方。
北京站 七個月的奇跡
現如今,每當整點時分還能聽到熟悉的《東方紅》的旋律,除了西單的電報大樓,就要數北京火車站了。如今的北京火車站,每天迎來送往天南海北的人,彰顯著新北京的繁華,然而說起北京火車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當時的地址就在正陽門的甕城東側,如今這里已經改成了“老車站商城”。
話說位于前門的這座火車站1901年開始修建,1903年建成,那個時候還不叫“北京火車站”,而是叫“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又叫“前門火車站”,雖然火車這種交通工具給一百多年前的北京人帶來了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但那時候的北京火車站是外國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之后的產物。在此之后,“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都在這里試用過,直到1949年9月30日,這座火車站才被改稱“北京站”。
后來因為這座火車站承擔不了更繁重的運輸任務,也是因為前門火車站的“出身”問題,所以在建國十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決定在崇文門外新建一座大型的火車站,這就是咱們現在的北京火車站。
現在看到的北京火車站是1959年1月20日開工興建的,同年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這也是建國十周年的獻禮工程,從開工到開通只用了短短的七個月時間。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興建起這樣規模的傳世之作,除了參與建設的工作人員們的辛勤努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采取了一種在建筑行業內很難實現的建設方法——三邊法,所謂的“三邊法”就是邊設計、邊施工、邊改進的建筑方法。在當時的那種條件下,能建起這么大規模的火車站實屬不易。
再說一個細節,“北京站”這三個大字是當年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按照周總理的指示被安放在了火車站正中間的位置。如今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這三個字底下有了一行英文,這是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為了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特別加上去的。
清朝郵局
寫信的美好時代
如今一說寫信,要么就是電子郵件,要么就是微博、飛信,用一句廣告語來形容就是——“科技改變生活”。電子書信的廣泛運用使人與人之前的距離縮短了,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距離沒了,美也沒了。那什么樣的聯系方式能詮釋“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呢?
在小報房胡同4號,原先住著一戶人家,戶主名叫陳汜瀅,職業是立法委員郵匯局經理。在那個時候有個郵局不算什么新鮮事,為什么要說小報房胡同這家呢?
在一張1948年小報房胡同5號和7號院的老照片上,寫著“第一郵務支局”,“支局”的意思就是“分所”,由此可見,這里曾經是一家郵局的所在地,而且從建筑風格與房頂懸掛的旗子來看,基本上與那個年代吻合。如果按照時間再往前倒,這張照片則揭示出小報房胡同的來龍去脈。
在另一張老照片上,崇內大街和小報房胡同西口交接處有一個牌樓,上面清楚的寫著“大清郵政分局”這幾個字,而胡同口還有個與老北京胡同極不相稱的郵筒。小報房胡同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大清郵政分局而得名的,“報房”就是“郵局”的意思。那大清郵局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在煙袋斜街中段路東,一個古色古香的門臉讓不少游人忍不住進去看看。門上掛著“大清郵政”的牌匾,門口立著個古色古香的大郵筒,這就是一處大清郵局。走進大清郵局大門,便被各式各樣奇怪的物件吸引了,特別是在一面墻上還掛著一座小房子,上面留了個發光的窟窿,來的人都忍不住扒著往里看,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原來,當時大清北京郵政總局,租用了小報房胡同的5號院和7號院建立了第一家郵務支局,通過這個孔,就能看到當年郵局里情景的泥塑小人,能看到當時郵差送報的情景。其實對于咱們而言,寫信更多的是一種情調,然而在當時大清郵局的建立,書信能夠被準時、準點的寄送,卻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鎮江胡同
早年間的新聞中心
在北京市檔案館有這樣幾張老報紙,第一張是《北京日報》,不過可得看仔細了,這份《北京日報》發行的年份是中華民國13年1月7日,也就是1924年的一張報紙,所以它與咱們現在所說的《北京日報》不是一回事;另外兩張叫《民強報》和《國民新報》,這三張報紙都有一個共同點——報社都在崇內大街,具體點說都在崇內大街的鎮江胡同。
說起鎮江胡同,早年間分東鎮江和西鎮江,如今只剩下西鎮江胡同了。但不管現在如何,早年間的鎮江胡同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新聞中心。1904年創辦的《北京報》社址就在這里,1907年《北京報》改名為《北京日報》。《女學日報》1912年在鎮江胡同11號創辦,而后來的《華京日報》、《民強報》、《北平日報》、《國民新報》、《游藝報》等報社也在附近,而在眾多報社之中,還是以《北京日報》的實力最為雄厚。
北京日報館曾代理發行《歐洲通訊雜志》,在當初那個動蕩的時期,《北京日報》要代理發行一本國外的雜志,《北京白話報》、《北京午報》、《北京夕報》、《燕京報》等報刊的印刷業務都由《北京日報》的印刷所承擔。由此可見,當時《北京日報》的影響力與實力了,而之所以《北京日報》能有這么大的實力,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其發行量大,而且堅持走地方特色的路線。
崇內大街 因水而開放
當年元代修建元大都的時候,崇內大街這片地區是屬于“城外”的,直到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決定都城自南京北遷,開始營建京城,將原先的北部城墻南縮了五里,南側城墻移到如今的前三門大街一線(舊北京城的前門、宣武門、崇文門合稱前三門),至此,崇內大街這一片地區才被圈進了城里,成為了北京城的東南角。
明代這里屬于“明時坊”的地界,清代歸正藍旗,民國是內一區。因為舊時這一代河道縱橫、溝壑甚多,因此街巷名稱多與“水”有關,像船板胡同、后溝胡同、鎮江胡同、鮮魚巷等,而也正是因為水路便捷,所以崇文門又成了進入北京內城的重要場所,因此在清朝末年很多外國傳教士在北京的落腳點就選在了崇內大街,也正是因為這樣,崇內大街相比較其他地區而言,才有機會更早的與國際接軌。
如今走在崇內大街的街頭巷尾,早已感受不到它以前較其他地區強烈的現代氣息,反倒多了一份閑適的漫步情緒,也許時間就是如此,慢慢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周邊的地理環境,但唯一改變不了的是在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它也將沉淀成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和底蘊,引得后來人不斷的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