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理政 韓春光
蓬亂的頭發、拉碴的胡子、油黑的衣領,一副紫銅色偏黑的臉頰,四處打工拼搏的烙印,無法掩蔽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星星》《綠風》《南國詩報》《芳草》《當代詩人》《高雄青年》《花蓮青年》《躬耕》《南陽日報·白河副刊》等報刊發表的200多首詩歌,無不洋溢著他的汗水和心血。
他就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青年詩人、農民建筑工李永普。
出身貧寒詩才橫溢
1965年10月,李永普出生在鄧州市趙集鎮河北村一個貧寒家庭。因家庭特困且兄弟姐妹眾多,年僅15歲的李永普高中輟學后,便跟鄰居當起學徒學做沙發。
學業的被迫放棄,并不意味著對文學追求的放棄。在做學徒的日子里,他大量閱讀了痖弦、洛夫、余光中等著名詩人的詩歌。忙里偷閑時,李永普就試著寫詩。他把打工的真切體驗,和對生活的真切感觸,融入心池意境和詩歌創作。
短短數年,他就相繼在《中國青年報》《星星》《飛天》《南國詩報》《佛山文藝》等刊物,發表多首詩歌。
他的詩歌,透著從社會最基層對社會生活和人生閱歷的深深感悟與沉思。如他在詩歌《魚》中寫道:悲愴如水 /一條河流之于我們/翔實而具體/它以藍色創傷之鏡/收藏或反饋/隨波逐浪的苦難和眼淚/歲月一派盲目黑暗/一些外在天氣/傷及循規蹈矩的秩序……一些冒險家/我們中的兄弟姐妹/循著抄襲復制誤入歧途/終因水斷路絕/曬尸他鄉一去不歸……一群小魚/橫斜飛掠中激起水花/那不叫歡快/肯定后面/有一條大魚/想吃掉它們。
1995年初夏,臺灣《花蓮青年》主編林文棟先生,收到李永普的《魚蛙虎》等詩歌作品時,就曾這樣稱贊李永普:先生作品頗具大時代氣息和黃土地情感。先生居白河漢水之交,秉承杜少陵與孟襄陽之大家文氣,令人嘆為觀止……
而此時的李永普,囊中羞澀,游走四方,到處打工,除了養活自己,還必須靠打工的收入補貼家用。
和著名詩人成朋友
結緣臺灣著名詩人、原《聯合報》副刊主編痖弦先生,是李永普今生難以忘懷的記憶。有一天,一位近房親戚找到李永普,讓他幫忙給一位已是臺北市榮成齋醫院院長的親戚回封書信,李永普爽快地答應了。隨后李永普翻找到臺灣著名詩人痖弦先生的通訊地址,順便給痖弦先生寄去了自己的幾首詩歌。
1994年3月,痖弦先生收到李永普的作品后,及時給李永普回信:隨函寄上我整理的臺灣重要報刊名單,先生作品甚佳,在臺灣絕對有發表的機會。
此后,李永普與痖弦先生保持著長久的書信往來,并成為忘年交。
痖弦先生在書信中說:我是南陽人,先生是鄧州人,我們是老鄉……
對于和痖弦先生的交往,在《舊信件》一詩中,李永普則這樣深情而風趣地說道:翻看舊信件/不經意翻出一位老朋友/說是朋友/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老是他自己/包括紅而又紅的品牌及年紀……發了幾首歪詩/浪跡經年/隔海飛過來的影印件/古道西風里全部丟失/丟就丟了吧/我摸摸頭顱/慶幸自己沒有丟/只怪人頭里的豬腦子/糊里糊涂/把信交四年的老朋友/遺忘在加拿大一個不知名角落(注:后來痖弦先生到加拿大居住)。
貧不失志鐘愛詩歌
南陽才子小螞蟻,背井離鄉四處飄。串巷走街捏小椅,養家糊口下煤窯——這是博友對李永普生活的真實寫照。
李永普兄妹5人,由于地少人多,家境貧窮,1985年春李永普遠赴新疆打工。1988年秋父親由于未得到有效醫治因病去世,1989年冬大哥病逝,隨后大嫂因承受不了貧寒交迫離家遠嫁,留下兩個3歲和1歲半的侄兒。
一邊要照顧侄兒,一邊要償還債務。無奈之下,李永普先后到湖北、陜西、甘肅等地打工。進磚廠、下煤窯,搞室內裝修、干建筑工地,不管生活多么艱難,他從未放棄對詩歌的熱愛與追求。
其間,《長江文藝》執行主編賀子英曾向《佛山文藝》推薦李永普的詩歌,并希望南陽詩歌界友人關心李永普的創作。2007年,李永普被河南省作家協會破例吸收為會員。
中國詩歌博客陣容2012春節版,分別以李永普和螞蟻的名字推出李永普本人的新浪博客,由此李永普被25家網絡文學圈子加為資深成員或管理員,詩歌多次入選《網絡好詩選讀》。南陽市移民局等單位舉辦的“移民懷”征文中,詩歌《簇新的青山》獲得優秀獎。
今年3月16日,《南陽日報·白河副刊》一次刊發一位建筑民工——李永普5首詩歌,這在近年《白河副刊》上,實屬首例。
南陽唯一的文學期刊《躬耕》雜志,也在近期連續發表李永普的組詩和長詩,并配發專題評介,這在《躬耕》的辦刊史上也不多見。
如今,李永普白天主要忙碌在南陽、鄧州、鎮平等地的建筑工地上,晚上則常常在民工居住的工棚或地下室里不顧勞累,伏案筆耕,堅持詩歌創作不輟。
但愿李永普的詩歌創作之路越走越遠,永葆一個農民詩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