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崗琳
傍著鄉間清新的空氣和蒼翠的景致,廉江市長山鎮勿曲村村民老林走入家中的雞舍,朝地面撒飼料。呼哨一吹,頃刻之間,數十只雞從四面八方奔向老林,爭吃著灑落在地面的食物……
這有趣的一幕發生在深圳國資委對點幫扶的廉江勿曲村長山生態養殖基地。長山鎮是革命老區,地理位置偏僻,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自幫扶項目落地,這里就成了綠色天然走地雞“長山一號”的專門養殖場。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像老林一樣通過養雞脫貧致富的村民,在當地已比比皆是。勿曲村的快速脫貧,讓長山、石角兩鎮另外七條村的貧困戶也干起了“養雞事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外出務工不如回家養雞
昔日“打工妹”,今朝“雞司令”。這是長山鎮勿曲村女青年林國梅的真實生活寫照。
勿曲村,是廉江長山鎮比較典型的貧困村,外出打工一直是當地人脫貧的首要選擇。然而,自從當地的扶貧項目搞來了之后,這里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外務工的青年人逐漸回鄉了,干起了他們拿手的養雞事業。
二十出頭的林國梅就是昔日外出打工族中的一員,如今她已是廉江勿曲村養殖基地上一名優秀的“雞司令”。
2006年,正值青春年華的林國梅離開家鄉廉江,到了深圳開始了她的務工生涯。找份工不容易,幾經輾轉,龍崗區一家塑料包裝廠招錄了她,她成了工廠生產車間的一線工人。來自農村的林國梅勤學肯干,工作踏實,很快她就從普通工人做到了車間小隊長,但每月的收入還是在1500元左右徘徊。
2009年底,林國梅從鄉親們的閑話家常中得知家鄉勿曲村要建走地雞養殖基地,于是她拒絕了工廠加薪的挽留,回到了廉江。村里的養殖基地要招年輕力壯的貧困戶群眾去當飼養員,林國梅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其中的一員。肯吃苦、勤干活的林國梅很快就掌握了相關的飼養技術。現在的她,已經是負責兩個雞舍1.5萬只雞苗飼養工作的優秀“雞司令”。
日前,林國梅所負責的雞舍第三批幼雞已出欄,出欄率高達99%。由于業績突出,她的績效工資一路水漲船高,每月收入逾2000元,在飼養員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富裕戶”。
“外出務工還不如回家養雞,這樣不僅自己可以脫貧,還可以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現在,我不僅努力讓自家擺脫了貧困,今后會有能力幫助別人擺脫貧困,讓家鄉變得更好。”在記者面前,青春靚麗、對生活充滿憧憬的林國梅激動地說。
如今的勿曲村,像林國梅一樣選擇回家務工的貧困戶的年青人越來越多。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的落地開花,養雞這一養殖業已成為了幫助當地村民脫貧的“法寶”。貧困戶的勞動力不再用背井離鄉,在家里就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
養雞基地助力村民脫掉“窮帽子”
在走地雞養殖基地現場,記者看到,這個注冊才一年多的養殖基地,10棟大雞舍都是滿負荷育苗。在欄的37萬多只走地雞,已銷售出20多萬只,給當地貧困戶帶來了1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收入。
“相比起其他企業,養雞的門檻比較低,職業適用人群多,更利于在村中推廣。同時,我們了解到,幫扶點多以小丘陵為主,空氣、環境都適合發展養殖,因此我們在此成立了生態養殖基地。”深圳市派廉江“雙到”工作組組長張小濤說。2009年底,經過深入調查,深圳國資委決定在長山鎮勿曲村興建長山生態養殖基地,推動八條村上萬名貧困戶群眾參與養殖深山“走地雞”。目前,長山、石角兩鎮八條村超過七成的貧困戶已干起了養雞事業。
免費派放雞苗,提供飼養技術,出資搭建雞舍,統一回收雞只,統一銷售到深圳市場,“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幫扶方式,這是在廉江本土注冊的長山生態養殖基地的運營模式。按照規定,農戶養一只雞至少會得到5元的收入。正常情況下,當地農戶每人每年能養3000至4000只雞苗,也就是說,養殖戶每年可由此獲利1.5萬到2.5萬的收入,這對于之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的村民而言,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
“我們所幫扶的八個村已提前一年實現省里規定的80%以上脫貧的目標,其中勿曲村已全部脫貧。”張小濤介紹說,“今年貧困戶養殖了走地雞50萬只。隨著規模的擴大,很快將具備年產100萬只的條件,到時全部貧困戶可以穩定脫貧。”
競爭機制促脫貧有獎有懲脫貧快
在扶貧中引入獎懲競爭制度,是當地扶貧的一大特色。
從相關文件中記者了解到,幫扶的技術人員、貧困養殖戶的績效工資、收入和雞的成活率直接掛鉤。高出規定標準的,幫扶單位將實行獎勵。如若出現回收數少于存欄數,養殖戶、所屬村委及幫扶企業也要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不養懶人、‘勞動最美是我們的口號。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實施‘競爭性扶貧,讓貧困戶通過辛勤勞動來致富,杜絕‘等、‘靠、‘要,這樣才能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深圳國資委負責幫扶的工作隊員解釋說。
項目發展形勢良好,扶貧工作卓有成效,但眼前的一切,僅僅只是開始。
如何讓“扶貧項目”走向企業化的正常經營,讓村民更穩定脫貧、奔向富裕,是深圳國資委在認真考慮的事情。
張小濤告訴記者:“我們計劃分三步走。首先,不惜成本,幫助8000名幫扶的貧困戶穩定脫貧;其次,要將企業的效益輻射到周邊,帶動產業發展,壯大項目,讓四五個鎮的50萬群眾受益;最后,要進一步打通本土周邊市場,擴大規模,讓項目轉變成以本地市場為主,深圳市場為輔的企業,大力發展種養項目,壯大企業經濟,發揮公益反哺革命老區。”
為了讓切實讓貧困戶脫貧,深圳國資委專門找來近20名有多年養殖經營、專業對口的技術人員到生態基地,在保證產品安全同時,通過“以養帶培”的形式,向當地村民傳授技術知識、管理方式,培養本地人才,為當地未來脫貧致富打好基礎。
此外,打造好生態養殖基地,也是幫助當地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目前,基地正朝著專業化的方向不斷完備。據了解,正在規劃的第三期工程,已擬定增加孵化、屠宰等深加工、配套設施。
“扶貧是一項事業,從投入資金開始,我們就沒想過從企業帶錢回去。現在,沒有什么比貧困戶脫貧致富讓我們更值得期待。”張小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