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柱 巫嘉偉?劉光
羅浮鎮是興寧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這里擁有36萬畝山地和風景如畫的渡田河生態景區,山清水秀、竹木蔥蘢、氣候宜人,兼具山水之美,被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謝強華譽為“山中山明珠”。
羅浮鎮位于興寧市最北部,距市區57公里,是東江河的上游和源頭之一。轄區總面積273.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5%,屬山地丘陵地形,轄2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是廣東省中心鎮、省衛生先進鎮、梅州市油茶專業鎮。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歷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加快山區和革命老區發展的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全面加快老區的發展步伐,使全鎮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山清水綠人漸富、村新路寬城鎮美的喜人景象。
“十二五”期間,為加快老區的建設和發展,羅浮鎮黨委政府提出了“突出生態富民特色,做好紅(紅色老區)、綠(綠色產業)、邊(三邊貿易)三字文章”的工作思路,謀求綠色的經濟崛起新突破。
做好“紅”字文章挖掘紅色資源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羅屏漢、陳錦華、蔡梅祥等先烈們創立的“五(華)、興(寧)、龍(川)”革命根據地,羅浮是其中的核心區,是江西瑞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南大門,曾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1998年去世的羅棟村人鐘亞慶,早年在江西瑞金時期就是鄧小平的戰友;上下畬村的百歲老人彭火昌,從1927年10月起就追隨羅屏漢參加紅軍游擊隊,并曾親往湖南正面戰場抗擊日寇,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老紅軍。該鎮有79位烈士,他們當年進行的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至今仍讓人們記憶猶新、口口相傳。
興寧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為推動這塊紅色土地的崛起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也為作為革命老區的羅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羅浮以此為契機,繼續發揚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打好“紅色老區”這張牌,充分挖掘紅色革命資源,把無形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該鎮以“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積極凝聚外出鄉親合力,為老區的建設和發展爭取更多的資金和項目,努力實現“紅色土地,綠色崛起”。
做好“綠”字文章實現生態富民
按照興寧市主體功能區的劃分,羅浮鎮被確定為“生態發展鎮”。該鎮把生態看作資源,看成品牌,既要把生態保護好,更要把生態利用好,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源開拓成生態資本,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經濟。
該鎮充分發揮“油茶專業鎮”、“經濟特色鎮”的優勢,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油茶種植面積,力爭至“十二五”末期全鎮油茶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加強對陽天“三寶”(高山茶油、腐竹、陽天酒)的宣傳和包裝,拓寬羅浮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實現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鼓勵龍頭企業或各種經濟組織發展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使之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搖錢樹”和“綠色銀行”。
該鎮大力推動陽天嶂生態旅游的發展,加強對陽天嶂的保護和開發,爭取資金對景區道路、停車場建設、景點設施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吸引城市人群到這里看日出、觀林海,讓人們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清麗。在堅持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該鎮充分發揮“渡田河”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優勢,推進旅游、觀光與休閑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紅色旅游——登山旅游——水色旅游”的旅游產業鏈,讓旅游事業帶動農村消費,提高農民的收入。
此外,羅浮鎮還加強了防火知識宣傳,依法打擊濫砍、濫伐,整治木材流通秩序,積極開展“綠滿羅浮”植樹造林活動,進行封山育林,積聚良好的生態資源。
做好“邊”字文章利用地緣優勢
羅浮于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建立十三都司,是具有六百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該鎮地處粵、贛兩省尋鄔縣、龍川縣、平遠縣、興寧市四縣(市)的空間節點,過去是遠離城市的“西伯利亞”,在日益完善的交通、通訊網絡的助力推動下,現在已化區位劣勢為區位優勢,在拓展三邊貿易方面具有廣闊前景。
“要想鳳凰至,必先栽梧桐”。作為國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范鎮、廣東省中心鎮之一,羅浮鎮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鎮區的規劃和建設,繼續按照高起點、高規劃的要求建設小城鎮,圍繞中心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聘專家做實做細城鎮建設規劃。該鎮積極創建文明衛生城鎮,按照文明衛生城鎮標準,進行精細化管理,營造良好鎮區發展環境;推進農村改水、改廁,整治村莊環境等工作,推動全鎮文明創建工作再上新水平;抓好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鎮域規模,當前主要抓好羅浮休閑體育公園、司城大道開發等項目建設,提高集鎮建設品位和形象。
近年來,羅浮鎮利用外出鄉賢多的優勢擴大招商,培育各類專業市場,使小集鎮成為三邊農副產品、林產品、工業加工產品的集散中心,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匯集,促進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幸福新羅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