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貽法
在粵北連州市城區的街道上,人們經常可看到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漢,騎著一輛舊自行車,跑老干局、進燕喜山、上烈士陵園、到慧光塔,用心于地方歷史文化的整理,致力于“關心下一代”的工作。
他,就是生于斯、長于斯、服務于斯而“離休未休”的老黨員、老縣長譚力行。正因為他老實做人、公道正派、清白做官的人格魅力,人們都尊稱他為“譚老縣”。
上世紀60年代,連縣的歷史文物遭受劫難。連州中學燕喜亭內,一塊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中唐文學家韓愈撰文,集文采、書法、刻技于一體的被譽為文史“三絕”的無價之寶——《燕喜亭記》石碑被毀于“造反派”之手,碑文被逐字鑿爛外再敲裂成十三塊,后被一農民撿回家里作砌豬欄之用。14年后,時任連縣縣長的譚力行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許諾懸賞:不管是誰,只要交回碎碑石就算保護國家文物有功,都獎勵200元。此舉打消了群眾的顧慮,使碎石得以收回粘合成碑。廣東省文學藝術家代表團應邀來連縣觀光講學、參觀燕喜亭時,詩人李汝倫對“譚老縣”行了個九十度的鞠躬禮,深情說道:“感謝你為社會、為人民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譚老縣”的工作目標就盯上了文化這一“重災區”。他出面團結一批老干部,籌備恢復了“縣文聯”,成立和健全了書法協會、攝影協會、賓于詩社等群眾組織,填補了連縣的空白,培養了一大批文化新人,活躍了群眾文藝生活。
連縣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文明積淀內涵深厚。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使世人更多地了解它、熱愛它,“譚老縣”與陳聽環等人合作,十多年來堅持不懈,主編、出版了《連州歷代詩選》、《湟川新詠》、《湟水滔滔》、《劉禹錫連州詩文詮釋》、《連州歷代文選》等五部專著。這期間,為籌集資金,他多處作揖求援,為申請書號、審稿校對等,不知傾注了多少心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從未拿過一分錢的報酬。有人對此大惑不解,他說,憑自己的業余愛好做點事,拿了錢會愧對良心。
1989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譚老縣”與祝記添、成晉連等老同志一起,組織成立了“連縣老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大家公推他擔任會長,而且一干就是12個春秋。有些在別人看來是不屑一顧的雞毛蒜皮小事,只要是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他都干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在老區建設的工作中,曾擔任會長的“譚老縣”和“老區促進會”的同志一起,老當益壯,經常頂烈日、冒嚴寒,走遍了天光山、大東山等近百個村莊,為革命老區通電、通水、通公路等灑下了無數汗水。那十多年間,在社會各方資助下,連縣建起了一所所“希望學校”,資助了一大批貧困學生,使不少輟學少年兒童都能重新背起書包走進教室。
有人說,本該頤養天年的“譚老縣”不會享清福,總是一個勁地忙碌奔波,圖的是什么?他說,我的生命是和黨的事業連在一起的,我圖的是晚年的日子過得充實些。他還說,年老了,能為連州老百姓做些善事,精神上能得到慰藉,晚上睡覺都特別舒坦、特別香甜。
寫到這里,筆者想起了廣州部隊詩人韓笑先生書贈他的一首詩:“一身正氣刻石,兩袖清風作詩。縣令退居二線,還是湟川赤子。”
——這,正是“譚老縣”晚年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