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 維寧 志毅
“非遺”珍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一幅立體的畫,一首優美的詩,一段動聽的故事。在生活節奏快、精神高度緊張的今天,抽點時間去品味這些珍品,感受一下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情趣,既是一種舒適的休閑方式,也是一種高雅的文化享受。
讓我們走進廣東“非遺”的殿堂,一起去領略廣東民間藝術園地的朵朵奇葩。
“懷集縣有三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兩個市級保護項目。其中有地方小戲,有傳統舞蹈,大多是從廣西傳過來的,傳承歷史比較悠久。”提起懷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羅少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介紹起來,言語間充滿自豪和欣喜。
位于粵西北部的懷集縣,東北部接清遠而通湖南,西部連廣西而入云貴,南部行綏江而達廣州出海洋,乘五嶺余脈,踞粵、桂、湘交匯點,屬北江支流的綏江上游,在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壯、瑤三族一百多萬人民。從綏江岸邊一帶的考古發現,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漁獵繁衍,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置縣,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懷集縣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歷史文化,留下一筆極具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貴兒戲、‘龍魚舞、‘春牛舞、‘舞壯獅、‘鳳舞、‘采茶舞。”說起懷集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羅少山如數家珍。
“土”味十足的地方小戲:貴兒戲
懷集橋頭鎮一帶的鄉村,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看貴兒戲。
貴兒戲大約起源于清朝末葉,由民歌說唱而發展為多人的有故事情節的地方戲劇。舞臺上,貴兒戲的表演更是“土”味十足。據說,在全國所有的戲曲劇種中,只有貴兒戲沒有弦樂伴奏,只使用鑼鼓鈸和嗩吶等打擊樂樂器,加上民間小調的徒歌唱、粵語方言的道白,令橋頭群眾過足了戲癮。
貴兒戲是廣東省13個地方小劇種之一。100多年來,演出的劇目多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古裝戲,偶有現代戲。古裝戲有《橫紋柴》、《乞兒與狀元》等,現代戲有移植或創作的《白毛女》、《紅梅迎春》、《山村血淚》等。興盛時期有40多個戲班,目前比較活躍的有徐閑村班和拱橋村班。
1996年,橋頭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貴兒戲)”;2006年,貴兒戲入選肇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傳統的民間舞蹈:龍鳳獅牛
歷史上,懷集是古百越人和瑤、侗、俚等多個民族相安共處的聚居地,因而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古老民間舞蹈,龍魚舞、春牛舞、鳳舞、壯獅舞便是其中的代表。
龍魚舞
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龍魚舞已在懷集縣鳳崗鎮的龍鳳村、懷城的富楊、下郭、柑洞、連麥沙邊等地出現,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藝術。
龍魚舞主要由“龍魚出海”、“魚嘴斗趣”、“金龍穿角”、“織壁”、“魚躍龍門”、“龍魚入海”等環節構成。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配有吹奏樂。打擊樂有大鑼鼓、小鑼鼓。演出服飾為黃色唐裝衫褲,用紅色布捆邊,腰扎紅綢帶,頭飾紅布捆邊黃布巾,布巾前額佩紅纓球一只;表演的內容以模仿海底動物的戲耍情景為主,表達歌舞升平盛世,慶豐年之情。
2006年,龍魚舞入選肇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又成功申報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春牛舞
“每年春節至元宵期間,懷集下帥壯族瑤族鄉的村民總要表演一種民間舞蹈——春牛舞,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據羅少山介紹,春牛舞于清朝光緒二年(1874年)從廣西賀縣(今賀州市)傳入下帥壯族瑤族鄉,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之一,鄉土氣息十分濃郁。
“春牛舞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由三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農夫。有時在一番春牛舞后,二或四個采茶姑娘上場,用壯族語言唱采茶歌,邊跳邊唱,場面十分熱鬧。”羅局長興致勃勃地向作者介紹說:“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懷集春牛舞的道具比較抽象。”
2008年,春牛舞成功申報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又被申報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鳳舞
據志書記載和當地老藝人口碑,鳳舞是在清乾隆(1785年)由廣西傳入懷集詩洞鎮,逐漸在當地流傳,最后在懷城鎮大梨村撒塘寨扎根傳承,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鳳舞多以雙鳳表演為主,而且有雌雄之分,多在春節或慶典演出,演出場地可在舞臺、農家門前屋內或村鎮廣場。演出時一人舉隊旗,兩人舉彩旗,兩人舞鳳。舞者穿著黃色的艷裝,在悠揚的鼓樂和嗩吶伴奏下,翩翩起舞,一會舞追逐、一會舞鳳飛翔,一會舞覓食,還有戲水、潔身等動作,形態栩栩如生,寓意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對太平盛世的憧憬。
2007年懷集的鳳舞參加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肇慶嘉年華民間藝術匯演獲二等獎;2009年被肇慶市政府批準并公布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壯獅舞
在下帥壯族瑤族鄉,還有一種叫“壯獅舞”的廣場舞蹈。清朝初期,隨著壯族韋氏祖先從廣西輾轉廣東連山小三江,爾后遷徙到下帥車福村韋寨傳承,據當地村民介紹,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壯獅舞俗稱“舞木獅”、“舞木貓”,因其外形介于獅貓之間故稱。每逢春節至元宵為演出活動期,曰為“耍年宵”。表演時,在廣場(或舞臺)中設置一八仙桌,舞者跟著歡快的鑼鼓點登場起舞,兩笑面佛和兩猴子的扮相者,在壯獅周圍嬉戲追逐,氣氛熱烈生動,凸顯了壯家人舞壯獅的獨特風格。一位來自外地的蘇先生稱,過年舞獅到處有,但壯鄉獅舞還是別具一格。
1997年,下帥壯族瑤族鄉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舞壯獅)之鄉”的稱號。2008年該傳統舞蹈被公布為懷集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為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懷集縣橋頭鎮世代流傳著一項驚奇和震撼人心的攀爬懸崖峭壁的體力活動。被稱為驚險的‘壁上芭蕾。”采訪中,懷集文化館徐兆漢館長還跟記者提到了正在申報肇慶市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徒手攀巖。據說有四百多年的傳承歷史,為使這一技藝發揚光大,2003年懷集縣在橋頭鎮建立了國際攀巖基地,每年農歷“六月六”燕子節期間,附近七鄉八寨,云集燕巖賞燕、看攀巖表演。徒手攀巖的競技項目,因此名揚海內外。
近日,記者從首屆廣東縣域節慶經濟發展論壇上獲悉,懷集縣國際攀巖節憑借豐富的攀巖文化內涵和經濟社會影響力,成功榮膺“十大最具影響力廣東縣域節慶”。
兩千年的懷集,兩千年的文化,那琳瑯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傳承的是當地群眾過去美好的精神追求。”羅少山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文化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