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怡
1933年春,谷超豪進甌江小學接受啟蒙教育。甌江小學讓少年谷超豪學到了“世界上沒有什么神仙,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都是自然現象”。尤其是在學校的禮堂里,一條孫中山先生的格言,谷超豪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盡管日后事業的需求,推谷超豪當上“大官”,但少年谷超豪心中的大事就是“救國”和“科學發明”,即此生要做兩件大事——一是要做科學家;二是要做革命家。現在看來,谷超豪的一生確實腳踏實地地實現了他少年時立下的志向:熱愛科學,以國家的需要為己任。真可謂“讀書明真理,宣誓向紅星”。
甌江小學的教學活動也激發了少年谷超豪對數學的興趣。還在三年級時,老師將分數化為循環小數時,1/3居然可以寫成0.333333…,使谷超豪大為驚訝,也令他思考得更深入。在后來做算術應用題“雞兔同籠”、“童子分桃”時,同伴們都覺得挺困難,而谷超豪除了能熟練運用算術解法外,還進一步嘗試用代數方法來解了。從四年級開始,谷超豪還津津有味地閱讀起歷史小說,凡能弄到手的圖書諸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他都反復閱讀。以后,家里請了一位老先生教“夜學”,又讓谷超豪讀了《千家詩》、《詩經》等典籍,這也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占典文學基礎。Ⅲ于對周圍世界的新奇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谷超豪從小就對各類課外讀物愛不釋手,大量的閱讀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感悟出學科問的聯系。
1938年,谷超豪轉入溫州中學初中部。開學不久,老師在課堂上發問:一個四邊形,每邊邊長都是1,面積是否是1?谷超豪會不假思索地答道“不一定是1”。道理很簡單,把這個四邊形壓扁成直線了,面積就變0了。谷超豪的發散思維得到了老師的贊揚和鼓勵,而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也令谷超豪學習主動性更強了,對數、形等邏輯判斷能力更強了。
谷超豪還記得:初中一年級暑似,正當他看武俠小說人迷時,他的哥哥谷超英給了他三本書——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和別萊利曼的《趣味數學》。整個暑假他將這三本書反復閱讀,盡管尚有不少疑難,但還是初步了解了什么叫“唯物論”,什么是“辯證法”,懂得科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而且使他鉆研數學的勁頭更大了。
朝著努力使學養豐厚、文理通透目標進發的谷超豪,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顯示出較同齡孩子聰慧與懂事的特點,艱苦的抗戰環境又讓他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谷超豪說,從中小學時使得他養成了對學習有著持久的興趣,不斷學習新知識是他的最愛,有他的詩為證:
人生幾何學幾何
昨辭匡廬今蓬萊,浪拍船舷夜不眠。
曲面全凸形難變,線素雙曲群可遷。
晴空燦爛霞掩日,碧海蒼茫水映天。
人生幾何學幾何,不學莊生殆無邊。
谷超豪
1926年生于浙江溫州。中科院院士,是享譽國際的著名數學家,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教育家,教書育人近六十載,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其學生中有9位當選為兩院院士。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2010年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谷超豪先生不幸于2012年6月24日逝世。本刊謹以此短文表達對谷超豪先生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