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2012 年上半年,處在低增長的狀態中的中國汽車行業,如何面對產業升級的壓力和挑戰?國家行政學院專門從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王小廣教授,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思考。
不能依靠政策救市
對于 2012 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狀況,王小廣教授并不感到意外,但是他同時表示,他非常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長期發展。
“我認為今年中國汽車市場調整的根本原因是產業自身的周期性調整。政策影響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宏觀經濟環境緊縮更不是汽車市場調整的主要原因。” 王小廣教授認為,汽車市場與宏觀經濟環境并沒有太大關系。“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全是靠宏觀經濟環境帶動的,現在中國的消費者也并不是沒有購買力。”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特別關注宏觀經濟增長周期的王小廣教授認為,汽車行業有自己內在的周期,而且汽車行業中每個產品的周期也非常明確。“汽車產業的周期波動是三年半到四年時間之間——兩年時間高增長,一年半的調整期,所以我認為中國汽車產業現在正處在兩年高增長之后的調整期。”
盡管汽車市場的情況還不明朗,但是王小廣教授尤其反對出臺刺激性的產業政策,“中國汽車行業千萬不能依靠政策救市。在中國市場中,有兩個典型的政策市——一個是股市,一個是房市——都發展得很不好,而我們汽車行業的市場發展得非常健康,并不需要政策刺激。”王小廣教授認為,汽車產業的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對上下游產業的拉動力很強。目前產業自身的這些波動符合行業發展內在的規律,“不要用政策去挽救市場,被政策所約束,一會出臺優惠政策,一會又退出。”
暫時放棄中高端
對于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所面臨的嚴重挑戰,王小廣教授主張“以經濟型轎車的開發為重點突破點,瞄準中端,暫時放棄高端市場。” 即未來5~8 年內,中國汽車企業把研發的重點放在經濟型轎車上,形成強勢的中低檔品牌,同時瞄準中檔轎車的開發, 10 年以后再努力在中高檔車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小廣教授認為,在自主開發方面,以經濟型轎車(中低檔轎車)的開發為突破口,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最容易獲得成功。
他告訴記者,在這一領域,我國汽車企業主要存在三大優勢:第一大優勢是經濟型轎車對應的是汽車市場細分中最大的消費群體,同時它與我國現階段人均收入剛剛超過 1000 美元這一中下水平相適應;第二,由低到高,這實際上遵循了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同時也是一個企業資本和人才及管理經驗逐步積累、發展信心逐步增強的學習過程(而這正是我國彩電行業獲得巨大成功的方式)。他表示,產業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信心不斷增強的過程,失敗主義情緒往往產生于好高騖遠,把目標定得過高,結果處處碰壁,最后就會失去信心。如果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做,反而容易培育出發展的信心,再逐步進行產業升級,這被稱為“用成功制造成功”定律。對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而言,第三大優勢是,在中低檔轎車領域,發達國家沒有相應的世界級品牌,他們在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在相當長一段的時間里,跨國汽車集團已經基本放棄了低檔車或中低檔車的生產,美國和歐洲的大型汽車企業所生產的大眾型汽車在我國屬于中檔車,而這正好是我們自主品牌企業的機會所在,這使得我們可以不必與其直接競爭。等到建立了堅實的經濟型轎車發展基礎(具有自主開發能力),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可以再逐步向中檔車“順流而上”地進行開發。
設計合理的汽車產業政策
對于這兩年一些城市出現的限制購車的消費政策,王小廣教授認為非常不公平。他認為,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應該是抑制而不是限制,抑制是用經濟手段、通過使用的經濟成本去控制消費者的使用行為。“而購車應該是完全自由的,購車是基本的人性需求,美國人有車,日本人有車,為什么中國人就不能有車?人性對于汽車的消費是人類生活或現代生活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他表示,中國城市的交通問題的關鍵在于城市發展模式問題和道路的規劃利用問題,但如果城市交通問題解決不好,汽車工業就是受害者,甚至會成為犧牲品。
此外,在車輛購置稅、汽車消費稅的設計和征收方面,王小廣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汽車的消費政策必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購車部分,另一個是用車部分。這兩個政策必須要做長期的合理規劃和定位,“應該采取結構性購置稅或者消費稅,對于 1.5L 以下,特別是 1L 左右以下的汽車,我們應該全部取消征稅,而對于中低檔汽車,我們應該有長期的稅費減免政策。”
王小廣教授認為,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將從投資主導型轉變為消費主導型,因此總體而言,相關決策者在汽車消費政策的制訂方面必須要考慮到未來我國將建立的經濟形態,同時考慮到大眾的基本需求,“把稅收分別設置在購車環節和用車環節——這樣的設計我認為是比較合理的。”王小廣教授表示,中國“汽車化”之后會帶來一個結果——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形成消費主導型的經濟結構。“所以我認為,從服務業的發展,從汽車使用環節的合理化這個角度,我們認為應該鼓勵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然長遠看,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速度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僅靠投資拉動,解決不了產能過剩和結構調整。王小廣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已到了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時期。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正處于戰略轉換點:一是汽車工業發展處于中國產業升級和加快經濟發展的戰略轉折點上;二是從培育自主發展能力的時間上講,非常緊迫,僅有 10~15 年的時間,要努力把握時間的轉換點。因此中國汽車工業必須盡快由依賴型增長向自主型增長轉變,避免依賴變成依附。在汽車產業上首先要做的事是樹立汽車工業發展的戰略思維,然后制訂和調整戰略。
王小廣教授建議,中國汽車工業戰略選擇的要點是:第一,穩住對外開放,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為內資的自主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第二,實施品牌優先戰略,扶持自主品牌發展,帶動零部件行業升級;第三,市場戰略定位要 “準 ” 和 “ 實 ” ,切忌好高騖遠,以經濟型轎車的研發為突破口,逐步升級;最后,走 “ 先分散后集中 ” 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