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宇 劉振永
清代以來,被皇室奉為正宗的“四王”畫派,因襲守舊,摹古成風,壟斷了中國畫壇,導致了中國畫的萎縮和僵化。康熙至乾隆時期,李鱓、鄭燮、金農等杰出畫家,破舊創新,偏師奇出,沖破“四王”之束縛,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中心的揚州畫派。在“揚州八怪”中,具有強烈個性的李鱓是較突出的一位。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少有才名,早年在高郵從兄嫂學畫。二十八歲中舉后,康熙帝知其善畫,便召入內庭,命他從院派魁首蔣廷錫學畫,以書畫供奉內庭。但李鱓不滿畫院的摹古畫風,拒絕畫所規定的題材,主張畫家要自立門戶,因此被排擠出內庭。出內庭后,李鱓曾作《喜上眉梢圖》說:“ 禁庭侍值,不畫喜鵲,性愛梅花,心惡而流俗。”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性格。后任山東滕縣知縣,又因負才使氣,玩世不恭而去。乾隆五年(1740年),李鱓回到故鄉興化,專心于書畫創作,后隨鄭板橋到揚州,以賣畫為生,終老揚州。
李鱓作畫,一反當時的摹古風尚,別開蹊徑,不拘繩墨。他雖師法古人,但有自家面目。鄭燮說他“花卉、翎羽、蟲魚皆妙絕,尤工蘭竹。”他曾師法蔣廷錫,畫法工致;又師高其佩,趨向粗筆寫意畫風;后又取法林良、徐渭、朱耷等,落筆勁健,縱橫馳騁;特別在揚州時又從石濤的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形成任意揮灑、水墨交融的風格。作品中擅長于長題,或詩、或詞、或句,詩畫中流露出仕途失意和“孤芳自賞”之感,明白如話,意味雋永,且書法古樸,具顏柳筋骨。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很大影響,是清代畫壇上開宗立派的人物。今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薔薇花石圖》就是他晚年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的花鳥畫風格。
《薔薇花石圖軸》,縱114厘米,橫74厘米,紙本,設色水墨畫。上寫山石幾塊,嶙峋突兀,堅貞瘦硬。石間有薔薇一株,色光爛漫,黃花翠葉。上有古藤一株,虬枝蟠繞,緣石而上,新葉初展,花開簇簇。石下有清水小池,新荷出水,生機勃勃。此圖雖只寫假山之一角,但山水爭奇,花兒斗艷,新春氣息濃郁。從畫法講,此圖以破筆潑墨法寫山石,闊筆縱橫,皴寫點染,顯出石之堅韌貞潔。以沒骨法寫薔薇,所寫薔薇勾花點葉,設色明艷,神態舒展,婀娜多姿。以奔放之筆寫古藤,所寫藤干盤繞回曲,龍飛鳳舞,濃淡相間,氣勢十足。特別是以水墨加淡赭寫藤,白粉點花,使古藤老枝嫩葉,繁花似錦,給人以紫玉臨風、光影浮動的感覺。總之,此圖筆墨大膽潑辣,縱橫馳騁,水墨交融,淋漓酣暢,技巧純熟。雄壯中見高雅之氣,意境清幽典雅,氣定神足;布局以斜角取勢,筆意雄健,氣勢磅礴。畫上題詩一首,字體參差錯落,使畫面富有生氣。其詩云:“薔薇黃似月初華,難寫芳香只寫花,若使移生南國海,取將露水粉宮娃。”清秦祖永評其題款云:“復堂書法古樸,作畫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趣,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可謂真知灼見,但秦祖永把他的畫說成“筆意躁動,不免霸悍之氣”,未免偏激,殊不知這正是他的風格所在,顯示了他不同流俗的性格。畫上落款為“乾隆十年秋八月,復堂懊道人李鱓。”下鈐“鱓”白文印,“宗揚”朱文印。此“乾隆十年”為1745年,是時李鱓61歲,《薔薇花石圖軸》應是他藝術高峰上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