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西營


南宋莊綽在《雞肋編》中寫到“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山中尤多古楓木,……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國巧?!贝硕挝淖譃槟壳八娮钤绲膶埲G的記載,長期以來被學術界廣泛引用。但是由于有“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等話語,使得許多學者對之頗多懷疑,認為莊綽將龍泉窯與越窯記混。因為文獻中對于秘色的記載對象多為越窯,對于龍泉言秘色僅此一條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窯秘色已被大量的考古發現所證實,而龍泉秘色的概念仍撲朔迷離。
作者考諸文獻認為,“秘色”一詞自出現以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文人的渲染,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具體到莊綽所言“龍泉秘色”之“秘色”,僅為青色之意,并沒有其他神秘的色彩。
下文將試圖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梳理,分三個階段初步探討一下“秘色”一詞概念的發展與演變。
一、晚唐五代時期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秘色”一詞最早出現于晚唐詩人陸龜蒙的《秘色瓷器》一詩,因越窯而起。詩中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痹诖酥?,陸羽(733—804年)《茶經》一書從品茶角度提到“越州”“越瓷”,而未見“秘色”一詞。至五代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中寫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边@兩首詩為目前所知宋代以前描寫“秘色”僅有的兩篇文獻。兩位詩人都是用比喻、夸張的方式對“秘色”進行描述,并未涉及到“秘色”的本義。但是從“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等詞語來看,將“秘色”定義為青色,應該是沒有什么異議的。
“秘色”為青色之意也得到了考古發現的證實。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封閉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衣物賬》碑上也有“瓷秘色”之語,從地宮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來看,釉色有青黃、青綠、青灰之分,均為青瓷之屬。
二、兩宋時期
宋代是“秘色”內涵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從《十國春秋》《宋史》《宋會要輯稿》等文獻中可以看到,吳越錢氏政權為了自保,以大量的“秘色”瓷器上貢中原王朝。這也使得宋代許多學者將秘色定義為“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南宋曾慥《高齋漫錄》“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其他如葉真《坦齋筆衡》、趙令疇《侯鯖錄》、周煇《清波雜志》等書中也都有類似的觀點。此觀點的出現使得“秘色”的概念具有了一層神秘的含義,影響所及達于明清,甚至近代。但是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秘色越窯瓷器并非為“臣庶不得用”,在國內一些平民墓葬中有許多秘色瓷器出土,甚至秘色瓷還被用于外銷,如澎湖地區大量秘色瓷器的發現。
與此同時,從此時其他文獻資料來看,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聲音。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余姚縣秘色也,然麓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焙托炀ぁ缎头钍垢啕悎D經》“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北辛送硖莆宕挠^點。宋太平老人《袖中錦》提到“高麗秘色”㈠引以及前述莊綽《雞肋篇》中的“龍泉秘色”的話語,看似混亂,實為僅將秘色視為青色,而沒有大的發揮。宋趙彥衛《云麓漫抄》“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號秘色。又日錢王。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币徽Z實為將越窯秘色與龍泉秘色聯系到了一起,從描述來看,均為青色之意。此種聲音似為晚唐五代“秘色”本義的呼應。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關于秘色瓷的文獻漸多。明代李日華《六硯齋筆記》、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清代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愛日堂抄》、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都有關于秘色瓷的記載。
在這些著述中,有的還是延續著宋代的“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說法,如《七頌堂識小錄》所言“吳越王所貢,當時民間禁,不敢用,故今存者極少。”但是更多學者經過考證試圖恢復“秘色”的本義,如《愛日堂抄》“自古陶重青品,晉日縹瓷,唐日千峰翠色,柴周日雨過天青,吳越日秘色。其后宋器雖具諸色,而汝窯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焙退{浦《景德鎮陶錄》“秘色,古作秘色,《肆考》疑為瓷名,《輟耕錄》以為即越窯,引葉(宀真)‘唐已有此語。不思葉據陸詩,并無祕色字也。按秘色特指當時瓷色而言耳,另是一窯,固不始于錢氏,而特貢或始于錢氏。以禁臣庶用,故唐氏又謂蜀王不當有。不知秘字,亦不必因貢御而言。若以錢氏為秘,則徐夤《秘盞詩》亦標貢字,是唐亦嘗貢,何不指唐所進御云秘。豈以唐雖貢,不禁臣庶用,而吳越有禁,古稱祕耶?《肆考》又載秘色至明始絕,可見以瓷色言為是?!眱蓵鶎⒚厣c瓷器的顏色即青色相等同。此外,按照此說人們還將廣東出產的青瓷稱呼為“南越秘色瓷”。
四、總結
從晚唐五代到明清時期,“秘色”一詞的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最初的“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到“臣庶不得用”再到“秘色特指當時瓷色而言耳”,秘色的概念,“從清晰到模糊,又從模糊到清晰”。對應以上的演變過程,具體到南宋莊綽所言龍泉秘色之“秘色”時,“秘色”僅為青色之意,并沒有其他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