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
摘要:廣播人物節目是一種能充分彰顯廣播聲音特點、發揮廣播自身優勢的節目樣式。優秀的廣播人物節目紀錄新聞人物,探訪心靈世界,呈現人生百味,折射人性光輝,成為廣播媒體在激烈競爭中堅守社會責任、奉獻精神食糧的重要載體。優秀的廣播人物節目一要堅守“新聞性”,永葆源泉活水;二要善于描繪“音外畫”,展現大千世界;三要踐行“貼近性”,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四要以情感人,張揚人性光輝。
關鍵詞:廣播人物節目新聞性音外畫貼近性情感流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充分發揮廣播優勢、彰顯廣播魅力的廣播人物節目是廣播節目的重要樣式之一,既滿足了廣大聽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廣播媒體堅守社會責任,奉獻精神食糧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無論廣播新聞如何提速、廣播自身如何變革,體現廣播獨家優勢、集合多種聲音元素的廣播人物節目都是廣播應該堅守的陣地。
一、堅守“新聞性”,永葆源泉活水
廣播人物節目來自生活,來自具體的新聞實踐。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廣播不斷改革的大環境下,廣播人物節目應該堅守其“新聞性”,回歸新聞原點,從新聞本身尋求突破,這樣才能擁有清澈的源泉活水。
“新聞性”即新聞價值的高低,這是衡量廣播人物節目成功與否的首要標尺。記者采寫的人物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否引人關注,是否引人共鳴,是決定人物選材的關鍵。具體而言,廣播人物節目應關注“新聞事”中的“新聞人”,即走近新聞事件中的焦點人物,聚焦公眾關注的熱點人物,挖掘大千世界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本身就有新聞故事,就有新聞價值,自然為節目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新聞根基。
曾獲得“中英媒體優秀科技作品鼓勵計劃”最佳廣播作品的廣播人物節目《雷霽霖:一生的堅守》就充分彰顯了新聞性。當沸沸揚揚的“多寶魚藥殘風波”使原本紅火的中國多寶魚養殖業跌入低谷時,記者專訪到了本次“多寶魚風波”中的核心人物——“中國多寶魚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面對記者連珠炮式的發問,已過古稀之年的雷院士沉著應對,坦誠作答,不僅找到了“多寶魚藥殘事件”的病根,也為迷茫的中國多寶魚產業開出了藥方。
無獨有偶,曾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的人物專題廣播《“總裁船長”的環球傳奇》,同樣依托重大新聞事件。當時,新浪網副總裁王濱掌舵“新浪號”帆船,航程3萬海里,環繞地球一周之后,在青島歸航,中國人首次駕駛無動力帆船完成環球航行的夢想變成現實。“新浪號”歸航后,記者對富有冒險精神的“新浪號”船長王濱進行了獨家專訪,作品通過“總裁船長”的深情講述,再現了我國首次帆船環球航行在汪洋大海留下的深深印跡,并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頻率《蔚藍青島》節目向全球播出。
筆者認為,兩篇作品之所以能在眾多廣播作品中脫穎而出,首要因素在于專題所選取的人物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人物背后的新聞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物、第一講述,諸多新聞要素的匯聚,使兩個廣播人物節目更容易走進聽眾視線,打動聽者心靈。
二、描繪“音外畫”,展現大千世界
廣播是聲音的藝術。用聲音傳遞信息、抒發情感、展現事物是廣播最根本、最主要的手段。有人認為廣播表現形式單一,單純用聲音表現是廣播的弱點。但筆者認為,聲音的天地同樣充滿魅力,廣播人同樣可以通過聲音展現廣闊天地,將聲音的藝術發揮到極致,變“劣勢”為“優勢”,變“短板”為“長板”。
有研究者將聽廣播形容是在欣賞“音外畫”。筆者認為,廣播其實就是“音外畫”的藝術,廣播人物節目給“音外畫”創作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在廣播人物節目中,通過對現場音響、人物訪談、播音語言、背景音樂的合理運用,通過壓混剪輯,組建“聲音蒙太奇”,同樣可以呈現充滿獨特魅力、有著獨特質感的“音外畫”。這樣的畫面,雖然不如電視直觀形象,但正所謂“大象無形”,廣播的“音外畫”可以充分調動人的想像,調動人的情感,從“感官層次”進入“心靈空間”,讓聽眾得到別樣的聽覺效果和藝術享受。
筆者認為,構成廣播人物節目“音外畫”的元素綜合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真實的廣播音響。其中包括現場背景音響、人物采訪錄音、訪談對話等,這些都需要記者深入生活用心采寫,認真記錄,妥善保存。第二,除了真實音響之外,廣播背景音樂是構成廣播“音外畫”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音樂是發揮廣播媒體功能的主要媒介符號之一。音樂在廣播節目內容中體現為符號性、暗示性和影像性三種作用的結合。廣播音樂也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它可以和廣播話語結合在一起,賦予音樂之外更多的內容。所以,恰當的廣播話語與音樂傳播具有天然的聽眾親和力。”①
在廣播人物節目中,對音樂的合理運用不僅能夠有效烘托主題,渲染氣氛,而且能起到串聯素材、分隔篇章的作用,好比一串串美麗的珍珠將真實的音響素材串聯起來,“壓混”成一幅幅或激情、或溫暖、或陽光、或感動的“音外畫”,讓聽眾沉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
“如果不是這一次遠航,我還不知道生命里有多少人曾經默默陪我成長;如果不是此刻遠在他鄉,我還不知道生命里有多少人讓我如此放不下……”這是“新浪號”船長王濱在自己創作演唱的歌曲《那一刻》中的滄桑吶喊。當王濱在紅海遭遇惡劣的海洋沙塵暴,所有的船員命懸一線時,已在汪洋大海上飽經磨難的他用激情的吶喊,讓自己熱血沸騰,也讓聽者淚流滿面。
在廣播人物節目《“總裁船長”的環球傳奇》中,記者將這首王濱自己創作的歌曲《那一刻》有效串聯在作品之中,那種在茫茫大海上用心吟唱的孤獨、痛苦、寂寞和堅韌,讓生活在平靜歲月里的人們心靈震撼、千回百轉。在“那一刻”,烘托氣氛、突出主題的背景音樂,行云流水,讓人聯想到王濱環球航行的艱難旅程,成為整篇人物節目中讓人過耳不忘的“點睛之筆”,從而有效地提升節目高度,突出節目主題,升華聽覺享受。
在《“總裁船長”的環球傳奇》中,除了《那一刻》,筆者還采用了王濱創作的《船長》《完美體驗》《縱橫四海》等歌曲,這些或孤獨、或滄桑、或激情、或遼闊的大海上的“心靈之歌”,巧妙地鋪陳在王濱環球航行的回憶和講述之中,同王濱充滿感情的講述,和王濱與記者流暢的對話,還有歸航現場的真實音響等各種聲音素材巧妙融合,從而勾勒出一幅茫茫大海上“孤帆、遠影、碧空、船長”融為一體的“音外畫”,將海上的艱難、挑戰、夢想與激情等“畫外之音”巧妙展現,共同構建起一幅起伏跌宕、引人入勝的廣播“音外畫”,讓聽眾在這樣獨特的“音外畫”中閉上眼睛,打開耳朵,開啟心扉,跟隨船長做一次電波的環球航行。
三、踐行“貼近性”,走進內心世界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對記者的一項基本要求。一個優秀的廣播記者需要用心去做每一次采訪,用心完成每一篇稿件,這樣才能“以心換心”,贏得廣大聽眾的認可和信賴。“只有做到‘狹義三貼近——‘貼近采訪對象、貼近新聞現場、貼近事實真相,在用腿的基礎上,再用腦、用心去辦廣播,‘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真正落到實處。”②
筆者認為,“貼近”除了“時空貼近”之外,同樣要做到“心靈貼近”,也就是記者要和采訪人物面對面、心貼心。只有深入采訪人物的真實生活,感受采訪對象的喜怒哀樂,才能真正了解人物的人生經歷,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多寶魚藥殘事件”發生后,記者深入養殖戶、市民、管理者之中,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調查采訪,對整個“多寶魚藥殘事件”了然于胸,并在之前對“多寶魚之父”雷霽霖的科研人生做足了功課。當與院士面對面時,記者自然能成竹在胸,拿捏分寸,把握火候。面對記者的的話筒,已過七旬的雷霽霖院士坦誠作答,不僅將“多寶魚藥殘事件”的來龍去脈作了詳細介紹和透徹分析,而且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從19歲的大山少年和大海結緣,到一頭扎進五彩繽紛的魚的世界;從10多年前漂洋過海從英國得到多寶魚魚苗,到因為人為疏忽100多萬尾魚苗毀于一旦;從自掏腰包為魚做鑒定,到“多寶魚風波”……科研路途上的喜悅、辛酸與挫折令飽經風雨的雷霽霖院士幾次潸然淚下,記者為之動容。
另外一篇獲獎作品《“總裁船長”的環球傳奇》同樣來自時空與心靈的雙重貼近。“新浪號”歸航前,記者剛剛跟隨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科考船出海33天返回青島,全程獨家報道了我國首次“近海海洋科考共享航次”。雖然從黃海到東海再到南海1個月的海上經歷和環球勇士的大海之旅相比,幾乎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樣一次出海遠航,讓記者對海洋科技工作者、探索大海的勇士在海上遭遇的歡樂、痛苦、艱辛和憂傷,有了刻骨銘心的體驗。也正是這樣的一份感同身受,才得以最終成就和“總裁船長”王濱行云流水般的對話。
四、激蕩“情感流”,張揚人性光輝
以聲動人的同時,廣播媒體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以情感人”。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情感鼓舞人、教育人、感動人、激勵人,是廣播人物節目的責任。通過挖掘各種人物身上蘊含的偉大的人性光芒,展現人性的堅韌、美好、無私、善良,不僅可以激蕩情感的河流,滌蕩心靈的塵埃,滿足聽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履行廣播媒體的社會責任,凸顯廣播媒體的公益性。
變革的時代從來不缺乏新聞人物,需要廣播記者去用心紀錄和謳歌,用真情照亮自己,用真情感動聽眾。面對大千世界里忙碌奔走、耕耘堅守的人們,面對眾多生活在我們身邊或偉大、或平凡的人物,記者應該充滿敬意、充滿感情地去記錄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心聲,匯聚他們的情感,讓這些高貴的靈魂、善良的品行指引更多人的前進方向,照亮更多人的人生路途。
在喧囂的當下,走進公眾視野的并非都是大人物,眾多平凡的小人物同樣用他們的勇氣、擔當與堅守讓人心懷敬意。曾獲得山東廣播影視大獎的廣播人物節目《用心敬孝的男護理員》就將視角對準了一位在青島老年公寓工作的普通男護理員。節目用獨特的視角、感人的細節,講述了青島市市北區芙蓉山老年公寓男護理員朱含成十年如一日,為廣大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用心敬孝的感人故事。
雖然人物平凡,但平凡中蘊含崇高:一位來自河南的農民兄弟,車禍受傷后,無奈來到青島投身養老護理行業。從“不習慣”到“離不開”,從“不理解”到“超越兒女界限”,作為屈指可數的男護理員,朱含成身上蘊含了打動人心的人性光輝,是眾多不怕苦累奉獻社會的養老護理員的縮影。
通過朱含成用心敬孝的故事,作品謳歌了一種“超越親情距離”的偉大孝道,并結合目前中國老齡化社會飛速發展、養老護理員供不應求的現實,提出“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政府扶持,使養老護理員有保障、有歸屬感,使兒女寬心,讓父母安心”,從而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折射了關乎時代發展的“大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還運用了多首優美感人的“孝親”歌曲,比如《跪羊圖》:“人間孝道,及時莫遲疑,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這樣純凈純善的歌曲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心中最樸素本真的情感,在奔涌的情感河流中,讓聽眾與真情交融,于心底產生共鳴,從而起到了廣播節目凈化人心、教化社會的作用。
當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當心靈角落日漸布滿塵埃,當前行的道路面臨多種挑戰,廣播媒體有責任去傾聽、去記錄、去鞭撻、去呼吁,不斷凸顯廣播自身優勢,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為變革的時代留下寶貴的心靈啟示和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