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黑龍江省通過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和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其中規定,風能和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歸國家所有,企業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須經氣象部門批準;對未經批準從事探測或者未按照批準的探測范圍、探測種類從事氣候資源探測等違反條例行為將予以處罰。上述規定引起輿論嘩然。氣候資源是否應歸國家所有?氣象部門介入風能太陽能的探測環節是否合理?
風能太陽能是否國有,
法律無明確界定
《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八條也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
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倪洪濤認為,《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這里的“等”是不是已經窮盡了列舉?從國務院《無線電管理條例》規定“無限電頻譜資源屬國家所有”可知,自然資源不限于憲法列明的種類。問題是,當憲法出現不確定法律概念時,誰才是真正的釋憲主體?根據《憲法》規定,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省級人大常委會無權對憲法條款作出擴大解釋。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王敬波認為,風能、太陽能等屬于自然資源中的氣候資源,和礦藏、水流等自然資源不同,是可再生資源,而且礦藏、草原、灘涂等自然資源與國家領土有密切關系,風能、太陽能具有流動性,在認定其與國家領土的關系時存在困難。憲法里規定礦藏等自然資源歸國有,但這是指易被破壞的不可再生資源,而在大眾的理解中,風能太陽能這樣的不太能被破壞的可再生資源與它們是有區別的,憲法中也沒有明確界定,屬于模糊地帶。
此外,2000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六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通篇沒提到中國氣候資源的所有權歸屬。
2005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總則中第二條:“本法所稱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整部法律中也未曾一字提到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的可再生能源屬于國有。在第四條中也提出“國家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依法保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者的合法權益”,但遺憾的是這部法律并沒有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主體究竟有哪些合法權益作出明確界定。綜上所述,目前的狀況是風能與太陽能這類可再生資源屬國家所有在立法層面沒有任何上位法的支持,黑龍江的地方法規宣稱的所有權并沒有合理合法的依據。
所有權只能由國家物權法規定
《物權法》第40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定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這實際上也是對所有物的一種處分,是給所有權設定了一種負擔。所有權是一種自物權、完全物權,它是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基礎和源泉,沒有所有權,也就不可能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包括國家,不經所有權人允許,或者具有法定事由并且依照法定的程序,都不得侵犯他人享有的所有權。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法律必須經全國人大制定、審議并通過,黑龍江省的一個法規顯然是沒有權力規定風能和太陽能是歸國家所有的。同時,《物權法》第48條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首先,這里并沒有列舉氣候資源;其次,法條中的“等”字具體包括什么只能由全國人大來解釋,黑龍江省此舉是創設所有權,但是,它并沒有權力這樣做。
人大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黑龍江《條例》規定違反了《物權法》確立的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作為地方性法規的上位法,在第5條明確規定了世界通行的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并在第45條第1款嚴格限定了國有資產范圍:“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依反對解釋,法律沒有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都不屬于國家所有。因此,礦藏、水流、海域、城市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無線電頻譜資源、國防資產以及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風能太陽能不屬于國家所有。因此,根據《物權法》,任何人均可開發并取得對風能太陽能的物權。根據《憲法》第87條,超越權限或違反上位法規定的地方性法規應予改變或撤銷。
氣象部門設立行政許可環節,
缺乏法律依據
黑龍江《條例》規定,“從事氣候資源探測活動,應當經省氣象主管機構批準”,“從事氣候資源探測活動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向省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候資源探測資料,氣候資源探測資料未經復核不得使用”。
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有關負責人解釋,《氣象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城市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按此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上述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是否立項由發改部門負責審批。
人大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從行政法角度看,黑龍江《條例》違反了《行政許可法》,也混淆了民事關系與行政關系。《行政許可法》第11條規定,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發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但是,《條例》不但沒有鼓勵公民與法人積極開發與利用風能太陽能,反而要求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必須經過氣象部門批準,并將探測出來的資源收歸國有,顯然與行政許可的宗旨背道而馳。而且,《行政許可法》原則上將設定行政許可的立法權限收歸法律,對于國務院行政法規中的行政許可增設項目則嚴格限制,對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項目更是嚴格限定。雖然該法第15條規定,“本法第12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但由于風能太陽能不屬于有限自然資源,因此黑龍江省人大依然找不到設定行政許可的法律依據。
風能、太陽能到底屬于誰?
在國外有爭論但并不國有
在國外,也有不少關于風能和太陽能的官司和案例。在德國薩克森州,就有農場主因為附近的風力發電場影響到了自家的風力發電設備而訴諸法院。而在瑞典和挪威也有著相似的案例。國外媒體在報道這些案件時,不約而同的都選擇的幾乎相同的一個標題who owns the wind(誰擁有風)。但這些訴訟基本都是民事上關于物權中相鄰權的訴訟,不涉及風是否國有。而在其法院判決和行政裁決中都直接否定“風歸誰所有的問題”。
但也有一個例外,瑞士上議院在2010年以49票反對、42票贊成駁回了綠黨提交的風能法草案,綠黨的風能法草案旨在規定風能屬于國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開發。瑞士國內對風能也有很大爭議,雖然此草案未通過,但根據《L''Impartial》雜志的說明,瑞士國內鮮明的兩派論戰開始了。雖然國外也有對風能是否國有的爭論,但是至少要提交到最高權力機構審議,而非一個地方法規就能規定。
(整理:何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