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平 王凌峰
歐洲是實體經濟大國,其制造業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德國又是外貿大國,世界出口亞軍。歐洲企業在注重產品質量和研發的同時,一貫注重物流體系的建設。物流為歐洲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傳入歐洲,近10年來在實踐中開始較快發展,已出現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物流。
西門子公司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案例分析
歐洲西門子集團是大型跨國集團,業務范圍涉及能源、電子電氣、通信技術、醫療設備等。2010年集團實現銷售額760億歐元,盈利41億歐元,全球員工有40.5萬。
西門子每年在全球采購130多個大類貨物,價值400多億歐元,超過年銷售額的一半。其中約230億歐元用于采購同工業、能源和醫療技術這三個事業部生產相關“直接產品”,即半成品和和零部件。170億歐元用于采購集團通用產品,其中信息產品和市場營銷產品等“間接產品”采購額為100億歐元。2008年之前,西門子的供應鏈是垂直型的,各事業部都有自己的供應鏈。
2008年4月,西門子制定了供應鏈管理倡議。當年11月,董事會專門設立了負責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服務事務的董事一職,由Babara Kux擔任。供應鏈董事下設管理團隊,共有100多名員工,其中的高管包括集團三個事業部的采購總經理、工業財務總監、中國區總裁和英國區總裁。供應鏈管理團隊分為財務、直接材料采購、間接材料采購、戰略和計劃以及全球價值采購等幾個部門。供應鏈管理團隊是集團最高采購決策機構,已成為集團新戰略的運營核心之一。西門子供應鏈管理的口號是更快、更好、更具創新和更環保。
事實上,西門子沒有實行完全統一的集中化的采購。集團制定了供應鏈管理“60—25—20”戰略。具體為:
2010年底前全部采購的60%實行統一采購,剩下的各事業部門仍有采購權力,但集團內部形成了集約化供應鏈管理網絡,各采購部門相互協作。中期來看,在新興市場的采購比例要從目前的20%提高到25%。供應商數量要減少20%。
2009年3月,西門子開始實行供應鏈瘦身計劃,消減了20%的供應商,即74000家企業。集團認為,供應商應該更緊密地、更早地同西門子的產品開發相結合。集團實施供應鏈管理后針對間接產品的采購實行了集中采購,集中的訂單壓低了采購成本。據麥肯錫咨詢公司估計,實行供應鏈管理后西門子采購成本至少降低了5%。
西門子的供應鏈中有1000家左右的大供應商,他們背后有自己的供應鏈。這些大供應商可以看作西門子供應鏈的分鏈條,因為他們背后又有著自己的供應鏈。西門子認為,選擇分鏈條要精益求精。當今的競爭已不再是供應商A和供應商B的競爭,而是供應鏈A和供應鏈B的競爭。
西門子的供應鏈管理戰略中十分重視新興市場,這些國家的市場規模迅速增長。西門子在新興國家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30%,但在新興國家的采購額只占全部采購額的20%。為了降低成本而增強競爭力,西門子將加大在這些國家的采購力度。中國在此備受西門子青睞,這也是為什么在供應鏈管理團隊中特意吸收中國區總裁的原因。舉個例子。西門子將為中國高鐵建造100組列車,其中西門子自己的供貨額僅為7.5億歐元,而中方兩家合作車輛廠的供貨額將達30億歐元。
西門子的供應鏈管理還重視環保內容,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集團計劃到2012年底前投資1億歐元打造綠色生產。今明兩年內西門子將派環境專家檢查供應商的環保情況,目標是使供應鏈每年節能1.7億歐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噸。2010年西門子開發出一套“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網絡教程,所有采購經理必須接受該教材培訓。當年西門子的主供應商中有953家進行了可持續發展力自我評估。以中國為例,西門子在上海、北京和深圳為中國供應商舉辦了首屆可持續發展交流會。西門子還為供應商制定了一套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并經常檢查其遵守程度。
給中國供應鏈管理型外貿企業的啟示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不可能永遠依靠人口紅利走低勞動力成本之路。況且中國大陸面臨的外貿環境日趨不容樂觀,針對中國“雙反”案件不斷增多,而且正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要提升產業結構,努力占據全球價值鏈的兩個高端,即研發和銷售。中國要努力發展和促進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型企業。21世紀的競爭可能不再是單純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F在的趨勢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企業間正在加快戰略聯盟的步伐。
大企業要努力優化自己的供應鏈
要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大企業已經有實力進行全球采購。我們的企業要培養世界眼光,不能僅滿足于接單—生產—出口模式。從前的“兩頭在外”的加工模式是當時條件下合適的模式,但只能帶來價值鏈最低的部分,已不能滿足外貿企業產業升級的需要。大企業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對采購、供應商選擇、運輸配送乃至國外銷售商選擇等供應鏈環節的研究,努力整合資源。郵政、鐵路、航空等具有天然優勢的大型運輸企業要努力依托自身優勢,建設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服務部門或子公司,成為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
中小企業要努力融入到全球供應鏈中
對于中小企業,受自身實力所限,最現實的做法應該是找準市場定位,成為本土大企業或者外國企業的供應鏈中的一環。爭取獲得長期穩定的合同,從而確保企業獲得規劃未來發展的基礎。
要下大力氣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性話題??鐕髽I為了維護自身形象都十分關注環保、節能減排。是否取得某項綠色證書已成為跨國企業選擇供應商的必要審核條件。我們的企業一定要加以重視,努力成為環境友好型企業。
(作者簡介:陳玉平,國際航運物流博士,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凌峰,國際航運物流博士生導師,國際物流學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