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52: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在談到中國醫療改革的時候說道:
醫改方案爭論一直圍繞一個焦點,即政府應該投給醫療服務的需方,通過國民健康保險的方式購買醫療服務,還是投給醫療服務的供方,恢復醫療機構公益性,以提供免費或低費基本醫療的方式讓利于患者。
補供方思路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財政直補,包括對醫務工作者的公務員制度安排,避免其贏利性的工作動機,回歸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從而保障大眾從公益性醫院中獲得免費或低費的基本醫療服務。這樣的制度安排有一個重要假設,即政府主導的醫療保障與服務,可以解決醫療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減少第三方介入的交易成本和復雜程度,不需要通過保險購買這些服務,再配合一些制度或手段對公立機構進行監測,就能根本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如果這種思路的前提假設能夠成立,當然最好。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找不到實證顯示,此種體制將成為一種好的制度安排。
事實上,以恢復公益性為核心手段改革公立醫療機構,對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懷疑的,把醫生們界定為公益人也未必對他們的自身發展是最公平合適的。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個人的事業發展將建立在機會公平和選擇自由的基礎上,醫療服務提供者應該具有自由職業者的選擇機會,才能夠激發出動力,客觀上為社會創造財富。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從根本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供需不足矛盾。
靠行政手段強行界定個人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很難期望服務提供者將按照政策制定者的意愿來完成工作,并且是可持續性的。
這是計劃經濟的思維,而從過去計劃經濟的實踐來看,得到的結果幾乎正好相反。
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就醫療改革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此前,關于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存在著到底是該由“市場主導”還是由“政府主導”的爭論。“政府主導”一度占上風,讓人擔心醫療衛生領域會不會回到低效低質的計劃經濟時代。不過,如果“補需方”的方案能夠最終通過,則意味著無時無處不發生頑強作用的市場規律,將在醫療這個公益性領域同樣得到尊重。這是一個好現象,必將為未來的醫療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其實,過去的醫療改革之所以失敗,并不是因為“政府主導”和“市場規律”之間的對立。而是“政府主導”和“市場規律”都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政府在醫療的公益性問題上保障不夠;市場的競爭性不充分、公立醫院高度壟斷、醫療資源投入不公平不合理,絕大部分向大城市和高等級醫院傾斜,一般病患“就地解決”的機制不健全,導致“全國人民擠協和”的不正常局面;醫患的自由選擇權利受到損害,不論大城市還是鄉村,醫療資源都全面呈現出高度緊張局面。在大城市和高等級醫院,這種緊缺普遍表現為擁擠;而在小城鎮和鄉村及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資源和患者資源則雙雙短缺。這兩種形式的短缺,都會加劇醫療費用的畸高現象。
十七大報告中強調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和“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已經顯示出在保障醫療衛生領域的公益性方面的政府首要責任;而通過全民醫保“補需方”的遵循市場規律的做法,又將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患者的自由選擇權利,促進機構之間公平合理地進行競爭。
政府責任下的醫療公益性與“補需方”的最佳結合,就是由政府承擔首要財政投入責任,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及保險體系:城鎮職工主要由職工醫療保險承擔;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及農村居民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由政府提供大部分補貼;高收入階層的更高保障,由商業醫療保險完成。
與此同時,在全民醫療保障保險制度的庇護下,患者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市場規律就會在醫療市場中發揮作用,促進醫療機構的競爭與優勝劣汰,促使醫療機構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的服務。
但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補需方”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固然是當務之急,但在此基礎上,“補供方”(醫療機構和人員)的醫療資源均衡機制也不可或缺。因為歷史上,醫療資源政府投入的不均衡,已經導致了醫療機構的“馬太效應”,城市社區和鄉村等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匱乏,醫療設備陳舊落后,導致絕大部分城市社區和鄉村患者不能就地選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治療,小病也要到大醫院,這樣勢必增加患者的醫療負擔,也給全民醫療保障保險和支付帶來更高風險。
綜上所述,以建立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為宗旨的“補需方”,應該是新一輪醫改的根本;以均衡醫療衛生資源為目標的“補供方”,則應該成為新一輪醫改必不可少的完善內容。
(摘自《主觀題精煉題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