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評論員
中醫,在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
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兩千多年后,中醫被圖騰的命運出現了驚人轉折。
一部叫做《中醫揚名》的都市類網絡小說,風靡于起點中文網。是惡搞中醫還是弘揚中醫,網民莫衷一是。穿越,反穿越,在當下這個各種穿越橫行,你來我往的時代,一名沒落的中醫世家青年也趕上了穿越的浪潮。身負各種流派醫術之精華,一心鉆研中醫千余年的王志,他在經歷了漫長的孤獨和渺茫后是依然不知所措還是弘揚國醫,妙手回春。
當中醫成為網絡小說題材搶奪年青一代中國人的眼球時,我們看到,其實中醫已經墮落為為現代人陰陽之道插科打諢的道具。我們不能不為中醫的日漸式微而悲催。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正廳級的衛生官員敢于挺身而出為中醫張目,我們首先不會驚訝他的動機,而是他的膽魄。
“為什么要推廣‘真氣運行法?這個養生理論是中醫的一個瑰寶。既然大家都能接受印度的瑜伽,為什么不能接受我們自己的文化呢?”這是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的自辯詞。他自從以一己之力強力推廣“弱勢中醫”以來,各種非議紛至沓來。在不少衛生系統人士看來,大力推廣“非藥治療”的中醫養生功法,固然與廳長個人的行為風格有關,但根本上還在于某種“政績焦慮”。就在輿論風波尚未平息之時,5月29日下午,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真氣運行法培訓班”第一次開課。根據劉維忠的規劃,甘肅將推動“所有醫護人員學習真氣運行技術,并負責免費給病人培訓真氣運行技術”。
在上世紀“氣功熱”中,一些不法人士假借“氣功大師”之名,或傳播迷信、或掠取錢財,招搖撞騙,在社會上臭名昭著,中醫深受其害。這樣的社會背景,讓衛生系統的個人或者組織任何推廣中醫的的舉動,都備受質疑。因此,我們說,劉維忠的中醫偏好和都市類網絡小說《中醫揚名》的誕生,構成了中醫藥界匪夷所思的兩大奇觀。中醫在這里不是被尊崇的對象,而是遭到嘲弄的談資。這無論如何都不是幸事。
中醫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術,當然,也不是窮途末路的老古董。中醫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是世界醫學中重要的一支。當下令人遺憾的是,保護中醫、推行中醫,停留在“學前階段”,重復古人的成就,沒有深入研究新中醫,現實中醫的新突破。有的中醫推行一頭扎入玄學之中。我們的浮躁、功利,讓中醫在西醫面前相形見拙。
中醫亟待復興,它毫無疑義地擺在國人面前。這需要不懈的努力。上個月,北京全面啟動“中醫文化進校園”工作,下學期起,全市統一的中醫校本課程(小學版)將正式啟用。盡管對“中醫進校園”看法不一,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廳長們的中醫“拯救”固然重要,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中華醫學的“文化精卵”,迫在眉睫。否則,中醫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