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健康管理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開展長期連續、周而復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務。中國的健康管理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本期,杭州師范大學郭清教授結合自身經歷,介紹了他在健康管理學科方面的諸多探索,期待智能健康管理的美好愿景能在不久后成為現實。
醫學這門神圣的科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是關于“健康”的科學。
健康產業和傳統疾病產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其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的,以主動管理、提前干預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對健康與疾病的反思
健康,是人類亙古不變的美好追求。健康不是一切,失去健康將失去一切。可是在大多數人眼里,健康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它仿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盡管沒有人希望得病,但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踏進醫院。由于信息不對稱,患者對醫生和護士一直持懷疑態度,卻又不得不將重獲健康的希望寄托在“三素一湯”(維生素、抗生素、激素、輸液)、重復的身體檢查、創傷性很大的手術上。難道沒有一種科學技術,能打破這種勞命傷財的惡性循環,讓人少生病、晚生病,將生命保持在充滿活力的健康狀態中嗎?
我曾是一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嚴重的疾病困擾我12年之久,那時我常常在睡夢中痛醒,深感痛苦。1995年我當時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春節前夕,我覺得上腹非常難受,潰瘍面已經出血,已有做手術的可能,但我堅持沒有入院治療,而是利用整個春節假期自我調節,緩解精神壓力,調整生活作息,改善飲食習慣,最終恢復了健康。這一次經歷促使我靜心反思疾病與健康的關系,我逐漸意識到,疾病往往是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治療上,藥物和手術的作用很有限,只有依靠自己管理健康才能奏效。
2003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席卷中國,我受邀第一時間趕往北京,為“非典”的防控出謀劃策。當汽車在長安街上飛馳時,我感到非常震驚:以往車水馬龍的北京長安街上竟然沒有一輛車,連三三兩兩的路人也是戴著口罩行色匆匆,整個城市儼然陷入“非典”造成的“白色恐怖”之中!我意識到,健康不是簡單的喝水吃飯,你擁有它時不會認識到它的可貴,但有了它人們才能正常生活;同時它也非常脆弱,能在一瞬間被毀滅,使人的身體被病魔控制,不能無拘無束地享受生活。健康如此重要,它難道不值得我們下決心維護好、管理好嗎?
2005年,我應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高級研究學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外墻上醒目地用聯合國通用的六種文字鐫刻著的一句誓言——“追求最高的健康水準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這句誓言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我們不僅是衛生工作者,更是守護人類健康的衛士!2007年6月,我獲得美國麻省醫藥學院名譽科學博士學位,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校長的頒獎詞:“20年堅持不懈地關注人口最多國家民眾健康公平的研究”。站在頒獎臺上,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守護健康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科學研究,更需要“大愛之情”,這種無私的情感是對人類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未來的期許!
如何面對人口老齡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人類的疾病譜和死亡譜在近30年來發生了顯著變化。抗生素的發明、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影響人類健康的急性傳染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致病的慢性病來勢洶洶,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我捕捉到了這一“危險信號”,著手查閱文獻,深入基層調研,得出結論:當今乃至未來,危害人類健康,導致過早死亡的首要原因是慢性病。截止2011年,中國慢性病患者數量已達3億,由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占總死亡率的四分之三之多!衛生部陳竺部長多次指出,我國慢性病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危害,慢性病已走向“井噴”時代。遺憾的是,目前多數慢性病無法治愈,患者必須長期用藥,這導致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負擔愈加沉重,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目前我國慢性病患者呈現低齡化發展的趨勢,這表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勞動力人口的素質受到巨大威脅。如果我國勞動力人口素質降低的趨勢不能有效控制,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除了低齡化的慢性病患者,更為嚴重的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據保守估計,到204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2.56億之多。贍養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不僅是子女和家庭的責任,更需要社會政策和衛生體制的支持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龐大的老年人群將耗費巨大的醫療衛生資源,我國將如何面對這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帶著以上諸多疑問,我走向了健康管理的探索之路,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治未病”思想源自距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的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用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臨到打仗才鑄造兵器作比喻,引申出“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一詞是中醫學術語,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維持健康。“治未病”的含義有四:其一,無病養生,防病在先。這里的“治未病”指當人處在健康狀態時就要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發生。其二,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欲病之病,機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但病理信息還未“顯化”。欲病之人,常感全身不適,與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一致。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掌握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傳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三,已病早治,防其傳變。是指在病情將作或傳變之后,出現各種可能的變化,此時應盡力控制,防止疾病威脅其他器官。其四,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有些疾病若康復時調養不當,會出現復發或留有后遺癥。病愈后對調養身體避免疾病復發,是中醫“治未病”的一大特色。
中醫學將人體生命曲線公式總結為“未病一欲病一已病”,出發點和歸宿都落在“防”上;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趨勢,現代醫學對于生命曲線的公式可歸納為“健康一亞健康一疾病”,“治未病”與健康管理主張的“預防為先”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人手,發揮治未病思想在現代健康管理中的引領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推進健康管理的發展,是祖國傳統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相結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