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心腦血管病如今是危害我國民眾生命健康最嚴重的疾病。心腦血管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死、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溢血等疾病,因患此類疾病而死亡人數占各類疾病死亡人數的第一位,而腦梗塞與腦溢血合稱的腦卒中,以單病種論,則是導致國人死亡的第一大病。這兩個“第一”實在是我國民眾健康的第一大敵。心腦血管病固然可治,或是溶栓、或放支架、或是“搭橋”,但風險甚大,且非根治之法。故對此類疾病,預防才是上策。
心在胸中主血液循環,腦在顱內主思考記憶。何得相提并論?“心腦血管病”一詞道出其病源皆在于血管。血管之病乃是動脈粥樣硬化。“粥樣”一詞乃是指血管中脂類物質堆積,其色白、其狀軟,一如粥狀之故。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之由來,實是血液中脂類物質含量過高所致。
人體內的脂類物質,有內生與外源兩類。內生部分之多寡或由遺傳因素決定,但外源部分則全由人們從飲食中攝入。當然,脂肪亦是人體必須之營養素,不過“過猶不及”,攝入過多便會在動脈血管中沉積,尤其是畜肉中的脂肪,多含飽和脂肪酸,更容易在動脈血管中沉淀下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其實,植物油中也含有一定的飽和脂肪酸,若大量攝入,亦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故我國衛生部公布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強調控制烹調用油。按該《指南》要求,每人每天的烹調用油不能超過30克。可實際情形卻是我國民眾如今生活改善,菜肴豐富,烹調用油大增。據調查,各地每人每天的烹調油用量平均在44~69克之間,都明顯超標了。因此,欲預防心腦血管病,首要之事便在控制脂肪的攝人。
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是互為因果的兩個疾病,長年的高血壓會損傷動脈,引發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會使動脈血管失去彈性、血管腔變窄,從而加重高血壓。高血壓的病因涉及遺傳因素、精神因素等等。但近年的研究注意到,高血壓的發生與鹽攝入過多有關。血液中過多的鹽分會使許多水分保留在血中,增加血管中的流量,過多的鹽分還刺激腎臟分泌更多的“腎素”,而腎素又激活“血管緊張素”使動脈血管壁收緊。血管中流量增加時,血管壁若是舒張或許還能有些緩沖作用,可血管壁再一收緊,血壓豈能不高?我國民眾口味多重,食鹽量超標許多。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提出“提倡淡食”的意見,希望每人每天鹽的攝人量不超過6克,可實際情形卻是我國民眾每人每天的鹽攝入量高達10~16克。高血壓不但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更是腦溢血直接的病因。因此,控制鹽的攝入在我國實應大加提倡。
關于動脈粥樣硬化,近年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其成因,首先是與動脈血管的內皮損傷有關。所謂“內皮”,即血管壁的最里面的一層。該層由單層細胞構成,如若完好,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并不容易在血管中沉積下來,一旦這層細胞受到損傷,細胞間的間隙便會加大,脂肪物質就會鉆到血管內皮之下停留下來。
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的因素很多,老年人血管內皮的退化是原因之一,高血壓的長年沖擊損傷血管也是原因之一,而吸煙則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煙霧中有眾多的有害物質,都能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其中一氧化碳的作用最引人注目。一氧化碳能與血液中紅細胞用以運送氧的血紅蛋白結合為“碳氧血紅蛋白”,使其喪失運送氧的能力。一般人血液中只有微量的碳氧血紅蛋白,吸煙者、尤其吸煙量甚大者血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可能高出15倍之多。這類人身體的各種組織事實上總是處于缺氧狀態,而缺氧恰恰是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故吸煙者的動脈粥樣硬化來得早、來得重。煙霧中的尼古丁還能使冠狀動脈痙攣。痙攣者,收緊之意也,因而吸煙可以直接誘發冠心病發作。所以說,控煙是預防心血管病極為重要的一環。
有人說酒能擴張血管,有益于心腦血管,但事實上飲酒只能擴張面部的一些毛細血管而已,對心腦血管的擴張并無裨益。過量飲酒使心跳加快、心律紊亂、血壓升高,引發腦溢血之類的事件屢見不鮮,故控酒也是預防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環節之
近年我國糖尿病大流行,據統計,我國有糖尿病人9200多萬。糖尿病遠不止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多一點的問題。糖尿病人的糖代謝紊亂,必將導致脂肪的代謝紊亂,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病人晚期常有從頭到腳的許多并發癥,就是這些部位的血管受損所致。故許多專家指出糖尿病即血管病,甚至還說失治的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等危癥”,就是說此類病人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性與曾發生心肌梗死者再度發生心肌梗死的機會相等。事實上,糖尿病人最終命喪心腦血管病者占70%!可見欲預防心腦血管病,必先預防糖尿病。而預防糖尿病之法,專家已經給出了“管住嘴,邁開腿”六個大字,即控制飲食的總量和增加體育活動兩條。
如此看來,欲預防嚴重危害我國民眾健康的心血管病,還得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控油、控鹽、控飯量,控煙、控酒、多運動。如能真正做到這14個字,相信是可以遠離心腦血管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