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王奶奶前不久在家門口一家藥房連續兩天測量血壓,結果顯示血壓波動較大,最高達到170/95mmHg。聽了幾位“老高血壓”姐妹的話,王奶奶也買了一盒卡托普利片吃,誰知兩天后血壓飆升,人從早到晚感覺不對勁,甚至幾度出現意識昏迷的狀況。還好女兒女婿回來看她,一看她身體不對,問明情況以后,趕緊把她送往醫院搶救。
當女兒將老太太服用的降壓藥帶到醫院給醫生看,負責搶救的醫生感覺很蹊蹺:這些藥都是常用降壓藥,按道理血壓不會出現迅速上升;可是剛送來的老太太情緒非常激動,以至于用鎮靜劑才使她的情緒平穩下來。后來檢查診斷后發現,這種降壓藥通過腎代謝,王奶奶本身腎功能不好,藥效就會適得其反。醫生當即停止常規的降壓方法,采取了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對癥下藥。兩天后,王奶奶的血壓趨于平穩,這時,她才知道自己擅自“開藥”,所以吃錯了藥。年齡越大,吃錯藥就越常見、越有害
王奶奶這樣吃錯藥的情況,在醫學上叫做藥物不良反應。據報道,我國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治療的病人多達250萬人,其中50萬人為嚴重反應,在我國各級醫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吃錯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藥源性死亡人數是主要傳染病死亡人數的10倍以上!
其中,老年人對藥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顯下降,因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據統計資料,老年人的藥物不良反應率為15.4%,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年輕人的2~7倍。一項研究顯示,20~29歲年齡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3%,51~60歲年齡組為14.3%,61~70歲年齡組為15.7%,71~80歲年齡組為18.3%,81歲以上組為24%。同時,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不僅發生率較年輕人高,而且一旦出現,其程度亦較年輕人嚴重,甚至導致死亡。論其原因,這可能與老年人的器官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衰退,肝、腎功能不良,體內調節能力及免疫系統變差,患病多,服藥繁雜,思路不清等有關,因而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大。
四種藥物是“藥翻”事件主因
近日,權威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公布了引發老年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從而住院的藥物品種。研究人員從全美國范圍內有代表性的58家醫院內搜集了2007年到2009年間10萬例因重大藥物不良反應住院的病例。這些住院事件中,有三分之二由四種藥物引起,這四種藥物是:華法林(一種抗凝劑,用于防治血栓)、胰島素(用于治療糖尿病)、口服抗血小板藥(用于預防心臟病)和口服降糖藥(用于治療糖尿病)。
既然藥物不良反應甚至會導致需急診住院才能解決的嚴重后果,我們該如何預防同類事件,保護用藥中的老年親人?
1每個用藥者(尤其是容易健忘的老年人)應即時做一個卡片,記錄下自己正在使用中的所有藥物,并隨身攜帶。患者不一定每次由同一醫生接診,這樣的卡片也許就能幫助醫生挽救性命。事實上,醫學上的重大差錯常常是因為醫生或病人缺少這樣的即時用藥記錄。
2一半的因藥物不良反應而急診住院事件由抗血栓藥和降血糖藥引起,所有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定期監測血糖和凝血功能,有助于預防因嚴重低血糖或嚴重出血導致的住院事件。
3鼓勵服藥依從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謹遵醫囑),可延長用藥者的壽命。像王奶奶這樣僅僅因為朋友的建議或小報上的文章就擅自服藥的人不在少數,隨意停藥的更是多如牛毛,他們對藥物不了解,對堅持服藥的益處和停藥的壞處也毫不知情,這是非常危險的。無論是用藥、停藥、換藥,與醫生的溝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編譯:許印)